第179頁
在華國有不少關於美國的傳言,比如在美國當乞丐一天都比在華國一個月掙得多,還有在美國的超市里可以隨便吃喝,只要不帶出去就行了。
甚至是美國政府會養活沒有工作的人,每月會發放幾百美元的救濟金。
這在華國相當於兩千多塊,抵得上一年的工資了,這種不勞而獲的好事誰不願意啊。
這些傳言在華國很有市場,被不少年輕人推崇,從而認為美國是天堂。
然而,當他們看了《京城人在紐約》之後就會知道這個世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傳言始終是傳言,美國乞丐仍然是乞丐,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
在超市里大吃大喝會被警察抓起來,千萬不要嘗試,還可能被打。
所謂的救濟金只發給有一定資格領取的美國公民,不是誰都能拿到手的。
資本主義國家不是慈善機構,不是說跑到美國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那些都是騙人的。
《京城人在紐約》通過實地拍攝華人在美國的生活,給華國持續升溫的出國熱潑了一盆冷水,讓那些盲目的出國者看到了在美國將會遭遇什麼樣的生活。
美國富饒,賺錢的機會也多,這些都是事實,但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出國。
新聞媒體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引導,出國留學,學習國外的知識和技術,這個可以,走出國門,經商投資,這個也可以。
對於那些根本沒想好出國做什麼,盲目跟風的人,《京城人在紐約》就是他們的寫照。
劇中的王起明和郭燕就是盲目跟風的人,他們英文都聽不懂,只因為有親戚在美國,靠著親戚的關係取得了簽證,放棄國內的一切,來美國淘金。
鋪天蓋地的宣傳讓這部電視劇異常的火爆,和兩年前全國百姓說《渴望》頗為類似。
劇中的扮演者徹底火了,成為廣告商追逐的對象,姜文就不用說了,整天被騷擾。
電視劇還沒播完,遠在美國的王姬就接到了國內一家酒廠的電話,出高價請她拍攝廣告,廣告詞都想好了,「某某家酒,叫人想家」。
那些在《京城人在紐約》電視劇里做貼片廣告的廠家樂開了花,30萬美金花的太值了。
這部電視劇不僅在華國電視台播出,接下來還會在各省市的電視台輪番播出,劇中的植入廣告相當於一遍遍的在打廣告,這種效果其他電視劇根本沒法相比。
《渴望》能做到這種程度,只是當初拍攝《渴望》的時候還不流行廣告植入。
《京城人在紐約》是目前廣告植入最為成功的範例,帶來的經濟效益尤為可觀,說是能救活一個廠子都不誇張。
效果最明顯的就是石總的胃藥企業。
看了這部電視劇,華國百姓以後治胃病就認準這個牌子了,藥企的銷售額一下子就上了好幾個台階,雖然沒有造成大搶購,不過全國各地的藥店都趕緊補貨,以免賣斷貨。
那些準備出國的人也會在國內採購大量的藥物,就是怕到國外水土不服,外國的藥物不好使,還是國內的中成藥值得信賴。
這就是一部電視劇帶來的影響力。
當《京城人在紐約》播出到一半的時候,慕姍姍的《文化訪談》在華國電視台第一頻道播放,播出的時間放在周六晚上的十點鐘,周日下午兩點鐘會進行重播。
周六晚上的黃金檔是綜藝節目《文藝天地》,這一天不播放電視劇。
這讓追劇的觀眾有點著急,都想看看接下來的劇情,這時候他們發現了《文化訪談》。
華國電視台事先做了預告,第一期的《文化訪談》講的就是《京城人在紐約》的幕後故事,說一說整部電視劇的創作過程。
由於華國電視台對電視劇的重視,把《文化訪談》安排到了一個不錯的播出時段。
明天是周日,觀眾基本上都在家休息,否則按照華國百姓看電視的習慣,看完電視劇就睡覺了,沒有多少人會看十點後的節目。
吸引觀眾的除了對《京城人在紐約》幕後故事的關注,還有主持人慕姍姍。
慕姍姍離開電視螢屏大半年的時間,觀眾只知道她出國進修了,具體情況沒人了解,這是一個消息相對封閉的年代。
這一期的節目就揭開了慕姍姍的生活狀況,她隨著電視劇的攝製組來到了紐約。
《文化訪談》中展現了大量的拍攝資料,記錄了《京城人在紐約》劇組在紐約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趣事,讓觀眾了解到整部劇集製作的艱辛。
原來這群人真的在美國拍攝,拍攝真的那麼辛苦,一切都要斤斤計較。
在《文化訪談》中,林子軒披露了一個小細節。
在劇中,王姬作為一家頗具規模的中餐館老闆卻開了一輛道奇牌轎車,不符合她的身份,道奇在美國算是較為廉價的牌子,真正的有錢人怎麼著也要開寶馬。
只是,在租車行,租道奇一天是一百美金,租寶馬一天是八百美金。
怎麼選擇就顯而易見了,能省則省,這也反映了美國的消費水平真的很高。
這一期的《文化訪談》讓慕姍姍重新回到了華國觀眾的視野。
第一百五十二章 得失之間
《文化訪談》這種節目形式給華國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個節目不是正襟危坐的講大道理,而是像朋友間聊家常一樣,主持人和嘉賓都很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