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三十歲以下的編輯覺得這篇小說貼近生活,京味十足,肯定能受到讀者的歡迎。
老編輯則認為《頑主》沒有品味,粗俗不堪,不能因此降低了《京城文學》的格調,咱們又不是地攤文學。
「這算是什麼文學?這就是痞子文學麼?」一位老編輯激憤道。
這位老編輯沒有想到,他的這句無心之言給《頑主》,以及和《頑主》類似的小說下了一個定義,以後這類小說就被稱為是「痞子文學」。
痞子文學是對以往那種崇高話語的反叛,描述的是底層人們最普遍和典型的生活狀態。
通過不斷的調侃和自嘲,來逃避社會帶來的壓力,從而達到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周天涯最後做出了決定,在《京城文學》上刊登《頑主》,一來是給慕致遠一個面子,二來是試探市場的反映。
大家都知道文學雜誌到了需要改變的地步,卻不知道應該向哪個方向改。
或許《頑主》可以作為一塊探路石,讓讀者來做出選擇。
林子軒不知道雜誌社內部激烈的爭論,也不知道慕姍姍打了招呼,否則要是他自己投稿,還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夠發表呢。
他按部就班的來到廣播電台,繼續琢磨著發財計劃。
七月底的一天,少兒欄目組那位一直請假的職員終於出現了,此人這次來不是為了上班,而是要辭職,這件事在廣播電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抱著鐵飯碗不吃,竟然想從單位辭職,這人有病吧。
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京城廣播電台正在進行專業化,幾個頻道會陸續開播,正是用人的時候。
當然,少兒欄目組是冷門,發展前途不大,但也不能就這麼辭職啊,太不珍惜機會了,多少人想進都進不來呢。
林子軒在辦公室見到了那位風雲人物。
三十多歲的年紀,一身筆挺的西裝,紅光滿面,意氣風發,有種成功人士的派頭,見了林子軒就送了一支鋼筆。
據說是從香港過來的,好東西,值十幾塊錢呢。
這人在辦公室高談闊論,說南方怎麼怎麼掙錢,就好像是遍地黃金一樣,隨便撿,從香港弄過來一批貨,轉手就能賺上千塊。
這次他回來辭職,還要把家都搬到南方去,做大買賣,發大財。
林子軒知道京城人說話不能全信,有一大半都是水分,不過這人應該是有了賺錢的路子,否則不能辭掉工作,不留一點退路。
在這個年代,個體經濟活躍起來,有一批膽子大的人跑到南方找門路,通過轉手貿易的方式賺錢,一條龐大的產業鏈就此形成。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奔向南方,從而進入了一個「全民下海」的時期。
在這個過程中,有人發了大財,也有人吃了苦頭,酸甜苦辣,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清楚。
一個喧囂和浮躁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
第十三章 綜藝時代的來臨
林子軒沒想過要到南方去淘金。
林伯清和鄭秀蓮都是老派人物,他要是敢辭職,父母就敢和他斷絕關係。
那將爆發一場家庭戰爭。
何況,他覺得自己不是那種路子野的人,也不擅長做生意,到時候被騙的可能性很大,還是老老實實的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實在。
八月初,京城廣播電台的經濟頻道正式開播。
為此,電台內部小小的慶祝了一番,台領導發表了一通鼓舞人心的講話,大家的熱情非常高漲,似乎明天就能升職加薪,實現美好生活。
少兒欄目組還是原來的樣子,組長不怎麼管事,等待著兩年後的退休生活。
副組長是個女同志,只想著安穩過日子,沒有上進心,只要這個欄目不撤銷就行。
林子軒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經過一個月的考察,組長見林子軒還算安分,沒有調到其他欄目組的想法,就給他加了擔子。
除了以前的工作,林子軒又有了一項重大的任務,那就是接收聽眾的來信。
聽眾收聽了節目,有意見就會寫信給電台。
林子軒負責閱讀這些信件,把聽眾的意見記錄下來,根據意見對節目進行細微的調整。
有時候,為了讓聽眾覺得受到了重視,還會從中選擇一兩封有意思的信件在節目中念出來,進行回復,這樣可以激發聽眾繼續寫信的熱情。
少兒欄目組接到的信件大多來自小朋友,基本上都是一些稀奇古怪,或者常識性的問題。
還有些小朋友想要再聽一遍某一篇童話故事,或許希望講一些新的童話故事。
林子軒看著這些信件,從中能看出這個時代孩子童年娛樂生活的匱乏,無論是童話故事還是電視裡的動畫片種類都不豐富。
但他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
廣播電台有明確規定,廣播的節目內容必須經過審核,稿子要有來源,不能信口開河,誤導聽眾,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也就是說,你不能自己隨便編故事講給孩子聽。
誰知道你講的故事內容是不是健康,有沒有毒害,那些來自兒童雜誌的故事經過編輯審核,沒有問題,才是最好的選擇。
如此少兒欄目就給人刻板的印象,沒有創新,翻來覆去就那些故事。
這個時代提倡改變,但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是短時間能夠改變的,是一個逐漸摸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