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頁
在賈章柯看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這個劇本他寫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很多影像都在他的腦海里。
這些天他接觸到了在京城從事各種工作的同鄉,他們說話的方式,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對於未來的迷茫,讓賈章柯感觸很深。
他寫起來非常的順暢。
寫完劇本,他召集了電影小組的成員,總共有十幾個人。
這些人來自學校的各個院系,基本上每個小組都是如此,畢竟拍攝一部電影需要的是團隊合作,電影學院各個院系的學生聯繫的會比較緊密。
大家到齊後,賈章柯站在台上,介紹了寫作劇本的緣由,就像是發表演講一樣。
接著,他一邊讀著劇本,一邊自己表演,一會是這個人物,一會是那個人物,還要解釋各個人物之間的關係,讓大家明白故事的內容。
他要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都介紹清楚,我想怎麼拍這個鏡頭,用什麼光線。
在電影學院,經常出現類似的場景,想要獲得大家的認同,就要賣力的說服他們。
他們這時候雖然還是無名之輩,不過能夠考入電影學院的學生,都有點心高氣傲,你要是沒有真本事,誰願意理你啊。
賈章柯講完後,大家開始提問,問題都非常直接,也可以說是挑刺。
賈章柯會一一作出回答,互相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把劇本更為完善,也可能因為得不到大家的認同而放棄。
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就算是林曉玲寫好了劇本,也要有這個演講和討論的過程,你想要組建自己的攝製組,就要得到整個團隊的認同。
這不像是踏入社會之後,花錢就能請到專業的工作人員。
如果把《小山回家》的劇本放到市場上,估計沒有影視公司願意投資,因為內容太過灰暗,通過審查的希望不大,拍出來也沒法上映,投資得不到回報。
不過這兒是電影學院,這幫學生還懷著激情和理想,覺得拍攝這樣的片子才是藝術。
在賈章柯的一通解說下,劇本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接下來就是拍攝資金的問題了。
籌集資金有兩條路子,一個是得到學校的支持,一個是自籌資金。
事實上,電影學院的學生都不太窮,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學生,他們會出去找活干。
賈章柯就給影視公司寫電視劇劇本,不署自己的名字,替人做槍手。
林曉玲給華國電視台拍攝紀錄片都是如此,導演系給人拍廣告的同學不少,能賺不少錢。
賈章柯自然想獲得學校的資金支持,不過電影學院的拍片補助是針對導演系的同學,這是導演系學生的畢業作品。
作為文學系的學生,賈章柯沒有申請這項補助資金的資格。
他要麼是自籌資金拍片,要麼就是通過林曉玲來申請拍攝資金。
與此同時,林曉玲還在寫著劇本,《我們倆》的故事情節說起來簡單,但真要寫好比較困難,尤其是要把四季交替和人物的感情變化融合在一起。
《小山回家》更像是一部紀錄片,《我們倆》則是一部劇情片。
這兩部片子都涉及到了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狀態,但拍攝的角度和處理的方式截然不同。
一部冷漠的讓人覺得寒冷,一部充滿了溫情和感動。
每一年電影學院導演系都會拍攝不少的畢業作品,大多數學生的短片都不會出現在影院裡,基本上都會留在電影學院。
一直以來,電影都是一種昂貴的藝術,因為拍電影要花很多錢。
在國內,以前只有國有電影製片廠才有權利拍電影,現在雖然民營影視公司也可以參與其中,但對於個人來說,拍電影仍然是一種奢侈的行為。
比如一台攝影機一天的租金就要一兩千塊,一台納格拉的錄音機一天租金是五百塊。
不過這種情況在一九九五年七月有了改變。
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數碼攝像機的新產品,也叫做DV,這個機器可以用來拍攝影像,非常的靈巧和輕便,拍出的素材能夠轉換成錄像帶。
雖然一台數碼攝像機的售價高達四千美元,不過為電影行業帶來了一次重大的變革。
就算是一個普通人,經過簡單的學習,就能掌握拍攝技巧,從此拍電影不再是一項高大上的行業,不需要到電影學院進行系統的學習。
只要對電影有興趣,拿起手中的數碼攝像機,就能記錄身邊的生活,從而走上導演之路。
科技改變電影行業,正是從這一刻起,國內的獨立電影獲得了蓬勃的發展。
第二百七十三章 投資
《臥虎藏龍》的劇本完成後,林子軒給陳道明,俞飛鴻和張紀鍾分別送去了一份。
小說和電視劇的劇本,以及電影劇本有很大的區別,寫小說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寫出一些奇特而瑰麗的場景,或者絕妙的武功招式。
但劇本要拍攝成影像,牽扯到拍攝資金和技術,就不能那麼的隨心所欲。
原著讀者往往會罵改編的編劇毀了原著,其實編劇心裡是有苦說不出。
編劇為了儘可能的拉長劇情,還會添加新的人物,寫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情節,這是因為編劇並不能真正的左右劇情,導演和投資商才是最終的決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