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頁
一個是華語片市場不景氣,再者說,他們覺得李桉拍武俠片是外行。
李桉的文藝片沒得說,拿過很多獎,可武俠片是香港人的天下,不是誰都能拍好的。
雖然不看好這部片,不過還是有人願意和李桉合作,因為李桉在好萊塢有名氣,和李桉合作或許就能進入好萊塢的電影市場。
何況,現在香港的電影市場不怎麼好,能參與到這麼大投資的一部戲裡也不錯。
就這樣,李桉在香港頗受歡迎,無論是演員還是幕後工作人員都很熱情。
江至強為李桉牽針引線,負責談合同和薪酬。
由於這部電影的資金有限,所有資金要先用在影片的拍攝上,工作人員的薪酬需要等到電影賣出去之後才會支付,這個要事先講明。
李桉在香港大致談妥了製作團隊,這才來到內地。
林子軒和馮小剛兩人前去接機,表示對李桉的重視,而且,李桉這次來京城不光是《臥虎藏龍》的拍攝事宜,還要參加一些交流活動。
這是很難避免的事情。
李桉畢竟是在好萊塢取得成功的導演,內地的電影人總想知道好萊塢是什麼樣子,是一種什麼運作模式,裡面有什麼門道。
最主要的是他們想知道怎麼才能成功打入好萊塢。
包括電影協會的領導,韓三平,華影公司的經理,電影學院的教授和不少導演,他們和林子軒打過招呼,要求舉行一次業內的交流活動。
林子軒沒辦法拒絕,聽聽李桉怎麼說也好,至少可以讓內地的電影人了解真實的情況。
實際上,李桉的電影並不是純粹的文藝片,而是兼有商業的屬性。
他的片子在全球的票房都不錯,能給投資商帶來可觀的回報,如果他是位純粹的文藝片導演,也不可能進入好萊塢的主流電影圈子。
怎麼把握商業和藝術之間的平衡同樣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林子軒把李桉接到酒店休息,第二天下午在京城電影製片廠召開了一場內部的交流會。
現場氣氛頗為熱烈,李桉談了談自己在好萊塢的拍片經驗。
按照他的說法,沒什麼竅門,好萊塢有一套成熟的運作體制,每一部片子開拍前都會經過細緻的市場調查,導演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有限。
這不是說導演沒有貢獻,導演的工作主要是放在影片本身上。
「拍片的時候,我有一位製片人,幫我打理所有人的事情,我把想要的東西告訴他,他負責辦妥,我只要專心的拍片就行了。」李桉如此說道。
這牽扯到內地和好萊塢電影體制的不同。
在好萊塢是製片人主導制,製片人的地位要高於導演,負責劇組的一切事務,甚至可以更換導演,具有主宰地位。
內地則是導演中心制,製片人的作用不大,有時候,導演就把製片人的職務給兼任了。
所以說,內地的導演很難適應好萊塢的運作模式。
你想要打入好萊塢,就要按照好萊塢的規則來,去適應它,而不是讓好萊塢適應你。
「那怎麼平衡藝術和商業之間的關係呢?」有人提問道。
「我覺得藝術不是孤芳自賞的東西,拍的片子要有人回應才是好片,否則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別把商業和藝術看作是對立的兩面,能夠渾然天成最好。」李桉回答道。
結束交流,在私下談論的時候,李桉認為內地的導演把自己看的太重了。
當導演拍電影,不是說我拍的東西觀眾一定要看,沒有這種說法。
觀眾有選擇看和不看的權利,所以導演不能太自我,太自我不是藝術,要放低身段,每部戲都抱著謙虛學習的態度,才能有所進步。
第四百五十九章 武術和舞蹈
對於李桉在交流時的言論,內地電影人有不同的意見。
電影行業的工業化本來就是圈子裡爭論的焦點,要不要走好萊塢的模式還沒有定論。
堅持藝術論的人認為好萊塢模式吞噬了導演的創作才華,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導演在其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其他的一切都是輔助導演的工具。
包括演員都是如此,這就是導演中心制。
華國電影行業一直採取的就是這種創作模式,這造就了導演非常高的地位。
他們認為國內不能照搬好萊塢那一套,除了好萊塢,還有歐洲的道路可走。
歐洲電影人崇尚個性化創作,批判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化,所以歐洲盛產文藝片,國內的藝術院校在教學的時候是以歐洲的影片為主。
這是國內電影圈推崇藝術論的主要原因。
多年以來,學校的老師就是這麼教的,這種觀念早已根深蒂固。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正在攻占全球的電影市場。
以《鐵達尼號》為例,這部電影不僅在華國獲得成功,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它讓全世界的電影人看到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威力。
超過十億美元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證明。
路怎麼走看起來很明顯,總局組建華影集團就是一種嘗試,能不能成功還是未知之數。
有人不看好李桉未來的前景,認為李桉在好萊塢的體制下會消磨掉自己的才華。
這種事情早已有之,不少歐洲的著名導演前往好萊塢發展,獲得成功的人很少,他們的性格和理念很難適應好萊塢的拍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