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頁
如今製作《英雄》,將由好夢公司主導,這既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磨練,證明內地的電影人也能拍出大片。
第六百二十二章 性格
林子軒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芭芭拉明白,這部電影由好夢公司主導,不會像拍攝《臥虎藏龍》那樣妥協了。
事實上,這部片子的配置並不低。
馮小剛和姜文是國內的大導演,兩人合作互補很可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陳道明、王志文、俞飛鴻和徐靜蕾都會加盟。
他們負責演技的部分,還有一個人負責武打,林子軒找來了趙聞卓。
趙聞卓曾經是內地的武術冠軍,後來進入演藝圈,拍了多部武俠片,有一定的名氣,不過和李連節相差很遠。
這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機遇。
李連節出道早,趕上了好時候,一出道就紅遍大江南北,到了香港發展更是順風順水,出演了眾多賣座影片。
近些年在好萊塢混出了名堂,成為功夫巨星,片酬超過千萬美金。
李連節出名後,內地武術隊不少人效仿他到香港拍功夫片,想成為功夫明星,結果卻並不如人意。
有些人只能在電影中出演配角,甚至淪落到武行替身的地步。
可見同人不同命。
不是說你是武術冠軍,我也是武術冠軍,你成為大明星,我也能成為大明星。
人生的機遇難以預料,武術冠軍只是起點,沒有碰到好片子,沒有人力捧,只能默默無聞,成為配角。
很多人說自己是李連節的師弟,一個武術隊出來的,但師弟只能是師弟。
李連節一部戲拿一千萬美金,師弟一部戲拿幾千塊片酬,天壤之別。
相對來說,趙聞卓的機遇不錯。
香港的電影公司準備把他打造成李連節的接班人,從在李連節的電影裡出演配角到自己演主角,逐漸被觀眾熟知。
然而,這個班不太好接,他沒能打入西方市場,成為國際巨星。
這有很多的因素,包括人際關係和社會資源等等。
其中有一點,西方市場很難容納兩個同樣特點的華人武打演員。
程龍和李連節的套路不同,他走的是喜劇功夫片路線,李連節走的是硬漢功夫片路線,和以前的李曉龍路子相似。
李曉龍在西方具有不小的影響力,可惜英年早逝。
李連節剛好彌補了這個空白,他的打鬥在兇狠的基礎上增加了觀賞性,更為瀟灑利落,觀眾看得過癮。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武打演員無論是學程龍的路子還是李連節的路子,都難以打入西方市場。
或者說,只要有他們兩人在,其他武打演員就機會渺茫。
功夫片在西方的市場不大,有一兩位功夫巨星就足夠了。
西方觀眾會認為既然有了李連節,為什麼還要看和李連節一樣的演員呢。
好萊塢導演在選擇華人武打演員的時候首先會找李連節,只有李連節不要的角色才能輪到其他人。
這就是同類型演員的悲哀。
《臥虎藏龍》能在西方獲得成功,是因為片中的武打場面既不是程龍的喜劇功夫片,也不是李連節的硬漢功夫片。
它是一種帶有文藝范的功夫片。
西方觀眾覺得新鮮,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但這種新鮮有一個度,當這種類型的影片看多了,也會厭倦。
《臥虎藏龍》開了一個好頭,未來兩三年內這種影片在海外都會有市場。
好夢公司跟風拍一部《英雄》,兩年後再拍一部《臥虎藏龍》的續集。
接下來要看具體的情況,在國內或許還有市場,海外基本上飽和了,畢竟不是只有好夢公司一家電影公司。
其他電影公司看到能賺錢,也會投拍武俠片。
這和同類型演員的遭遇一樣,同類型的電影也是如此。
還有一件事需要擔心,不要低估了好萊塢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
看到《臥虎藏龍》受歡迎,好萊塢電影人會注意到並吸收、引進武俠片的武打技巧,再加以完善。
他們在電影裡使用威亞和套招,白人演員模仿東方式的打鬥。
加上好萊塢精良的特效,改進後完全能滿足西方觀眾的需求。
到那時,這種類型的武俠片在海外就失去了競爭力。
當然,不能因為擔心就不拍片了,好萊塢能學習和創新,華語電影同樣可以。
那是以後要面對的問題,如今局面大好,林子軒覺得哥倫比亞公司會投資,這是一個賺錢的項目。
其他影視公司還在觀望,好夢公司走在了前面。
憑藉《臥虎藏龍》,陳道明和俞飛鴻等人在西方有了不小的名氣。
這是林子軒的底氣,其他公司沒有這種優勢。
「林先生,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好萊塢和香港在電影工業上具有優勢,有一批優秀的演員,我們應該看得更長遠,合作共贏。」芭芭拉勸說道。
「在有些方面我會合作,有些方面我會堅持。」林子軒回應道。
在芭芭拉看來,林子軒的性格相當矛盾。
可以說他是一個冒險主義者,敢於投資拍攝《臥虎藏龍》,做了很多華國電影人不敢做的事情,有長遠的眼光。
也可以說他是一個保守主義者,按照華國人的說法,就是小圈子意識太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