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對此馮小剛感同身受,他在說這件事的過程中語氣難免沉重了些,發了些牢騷。
周圍有人聽了半截話,看到馮小剛凝重的表情,還以為林子軒病得不輕,這才以訛傳訛,弄得大家紛紛打電話過來。
林子軒只好一一解釋,單位就是這樣,一件小事都能鬧得沸沸揚揚。
不過,這也說明他的人緣不錯,生病有朋友關心總是一件好事。
快下班的時候,陳小藝、徐帆和江姍一起過來。
她們買了一兜水果來看望他這個病人,三人都是京城話劇院的演員,陳小藝和徐帆正在拍攝《海馬歌舞廳》。
江姍去年拍了一部電視劇,今年在電視台播出,反響不錯,只是還沒到那種紅遍全國的地步,只能算是小有名氣。
像她們這種剛畢業的年輕演員一般都需要長時間打熬,能夠一部影視劇走紅的屬於少數。
她們雖然不是藝術中心的演員,大家卻是一個圈子裡的朋友,彼此關係不錯,聊得來。
林曉玲和她們親近,還到話劇院看過她們排演的話劇。
現在提倡一切向錢看,話劇市場越來越冷清,一年排不了幾場戲,劇院入不敷出,只能依靠國家撥款勉強支撐,話劇演員大多是自謀出路。
她們過來也就是看看林子軒的情況,並沒有久留,不到半個小時就離開了。
「我明兒還是去上班吧,要不然還會有人來。」林子軒斷言道。
「老哥,你就知足吧,都是明星來看你。」林曉玲羨慕道,「我覺得還是做製片人好,導演還不是要聽製片人的。」
「照你這麼想,製片人要聽投資商的,投資商再有錢還是要聽上面的政策,你要想管人就要好好上大學,畢業後進入體制內一步步往上走,這樣底下的人就會聽你的,只不過你還是要聽上面的。」林子軒分析道。
「太複雜了,我先當導演好了。」林曉玲思考了一下,決定道。
「你先考上電影學院再說吧。」林子軒無語道。
慕姍姍下班回來,林子軒的燒已經退了,三人吃過飯,慕姍姍開車送曉玲回去。
晚上的時候,倆人在床上閒聊,林子軒說起白天的遭遇,自然也包括陳小藝她們過來的事情,當時林曉玲在場,沒什麼不能說的。
「你過得挺自在啊,我在單位可揪著心呢。」慕姍姍挖苦道。
「我都說了是小病,沒成想她們還是過來了,都是同志間的關懷,總不能拒絕不是,就是很單純的看望病人。」林子軒解釋道。
「這種事靠你自覺,我才懶得管呢。」慕姍姍隨意道,「你明兒真去上班啊,單位又沒有大事,再休息一天好了。」
「還是去露個面吧,別又傳出什麼話來。」林子軒鬱悶道。
「那你和姜哥聯繫一下,讓他下周過來錄節目,製作組找不到他人。」慕姍姍提醒道。
「他估計正躲在哪個犄角旮旯里修改劇本呢,下周是不是太快了,電視劇要到元旦後才會播出吧。」林子軒不解道。
慕姍姍的《文化訪談》要邀請《京城人在紐約》的主創人員錄製節目,談拍攝這部劇的感受,姜文作為主演自然不能少,觀眾就喜歡看明星。
「到那時就晚了,要提早錄製,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溝通呢,採訪的稿子我先給你們,你們商量下怎麼回答,再給我拿給台里審查。」慕姍姍叮囑道。
華國電視台播出的節目都需要審查,像採訪類節目,雙方的稿子都要事先溝通好,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都有個大概的範圍。
看似一個簡單的訪談,需要做大量的幕後準備工作。
第一百四十四章 錄節目
華國電視台,一間演播廳內,正在錄製一檔新節目。
這間演播廳略作布置,旁邊是一個大書櫥,裡面擺放著各類書籍,中間是兩張長沙發,每張沙發都能坐下四個人。
沙發之間是一張茶几,上面放著幾杯茶。
在兩張長沙發的對面是一張單人沙發,這是主持人的位置。
從布置上看,既顯得正式,又不失隨和,營造出一種閒聊的氛圍,並非是面對面的正式採訪,整體環境更為輕鬆和舒適。
這類訪談節目在國外並不鮮見,慕姍姍在紐約抱著學習的態度看過不少此類節目。
國外的節目更為開放和隨意,雖然也有台本,但更為注重娛樂性和嘉賓的即興發揮。
在國內肯定不行,這是一檔較為嚴肅的文化訪談節目,能夠發揮的空間很小,慕姍姍只能儘可能的調節氛圍,讓訪談更為輕鬆愉悅。
「帶著枷鎖跳舞!」
慕姍姍想到了林子軒的這句話,非常形象的描述了她的處境,如何在各種限制的情況下讓節目有趣,從而引起觀眾的興趣,這很考驗她的主持功底。
還好第一期的嘉賓不是陌生人,有她的丈夫,還有兩位好朋友,馮小剛和姜文。
在美國拍攝電視劇期間,大家一起生活了半年時間,都非常熟悉,彼此有默契。
最後是兩位社會學家,這兩位專業人士更好對付,只要讓他們照本宣科的念稿子就行了。
「咱們這個節目是錄播,沒必要緊張,說錯了也沒關係,還能重來,在錄製之前大家先認識一下,聊一聊。」等到眾人坐好,慕姍姍溫和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