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頁
這是馮小剛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京味喜劇讓他獲得了成功,《一聲嘆息》是一次轉型的嘗試,但這次轉型毀譽參半。
馮小剛顯然不能繼續拍這類影片了,如果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觀眾恐怕不會再買帳。
他很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兒,所以有了回歸賀歲片的打算。
可就算是拍賀歲片,也不能是以往的京味喜劇,要有創新才行,不然就是吃老本。
作為一位有追求的導演,馮小剛當然不想吃老本,他還想著沖向國際影壇呢。
創作需要時間上的積累,這是馮小剛要休息一年的原因之一,他要好好琢磨這個事兒。
在這個問題上,林子軒能給他的幫助不多。
或許能從側面提醒一下,但不能直接告訴馮小剛該怎麼做,別人告訴你的東西遠沒有自己琢磨出來的深刻。
更何況,林子軒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他畢竟不是導演,沒辦法用導演的思維考慮問題。
所以,他沒有逼馮小剛拍新片給公司賺錢,而是給了馮小剛充足的時間去消化和思考。
「我沒辦法給你一個標準,在東西方文化的理解上你可以和李桉聊聊。」芭芭拉建議道,「想要國際化,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和國際上的製作團隊合作拍片,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負責聯繫,但你要有個能打動我們的劇本。」
這的確是最簡單的辦法,和好萊塢的團隊合作,時間久了自然就知道怎麼國際化了。
不過這種國際化合拍的影片投資成本肯定要上升,沒有三千萬拿不下來,再加上後期的宣傳費用,至少是四千萬人民幣。
在國內絕對屬於商業大片了。
林子軒雖說對馮小剛的新片投資不封頂,可也要考慮怎麼收回成本的問題,光靠國內的票房收入肯定不行,要想想其他手段。
「我覺得那個芭芭拉說的挺靠譜,咱們要不要試著干一把?」馮小剛詢問道。
「那只能走其他路子收回投資了,大批量的植入廣告。」林子軒提議道,「在寫劇本的時候就要把廣告考慮進去,和廣告商聯繫,有了十幾條廣告,成本就差不多回來了。」
商業片植入廣告的做法很常見,馮小剛以前就做過,只不過還有點遮遮掩掩。
植入廣告的好處是把電影劇情和廣告融合在一起,讓觀眾不經意間對廣告有了潛意識的知覺,這要比直接播放廣告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廣告可以是電影中靜態的擺設,或者畫面的背景,也可以是演員使用的道具。
以馮小剛和葛優目前在國內電影市場的影響力,植入一條廣告,至少要收一百五十萬。
十幾條廣告就能超過兩千萬,再加上其他廣告商的榮譽贊助,收回電影成本並不困難。
「太狠了吧,別到時候觀眾光看廣告,把劇情給忘了。」馮小剛調侃道。
馮小剛雖然這麼說,卻沒什麼不好意思,他們當初拍《京城人在紐約》的時候,為了拉投資還不是死命的朝裡面加廣告。
關鍵是願不願意做的問題。
那些文藝片導演遇到這種情況或許要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馮小剛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他現在想的是用什麼方式和好萊塢合作。
是和好萊塢的製作團隊,還是請好萊塢的演員,要寫一個什麼樣的劇本。
對他來說,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一旦成功完成了這次的轉型,馮小剛就能從國內二線的商業片導演躍升到一線的位置,甚至還有機會向著國際大導演衝刺。
芭芭拉離開了京城,不久從香港傳來消息。
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願意代理《回家》這部影片,並把合同傳真了過來。
經過評估,他們的電影專家認為像這種小成本文藝片有以小搏大的可能性。
尤其是這種女性題材的電影,加上導演同樣是女性,在電影節上容易獲得女性評委的好感,同時不會讓男性評委反感。
只要運作得當,拿上一個有分量的獎項難度不大。
他們希望影片的導演和主演配合歐洲方面的電影宣傳,影片有機會獲得不菲的收益。
第四百六十五章 加入
林子軒從劉霖哪兒聽說張嘉繹想加入公司,就抽時間到《借槍》的拍攝現場去了一趟。
一個是和張嘉繹聊聊,再者說,他是這部劇的製片人,需要時不時的出現,刷下存在感。
實際上是劉霖告訴了林曉玲,林曉玲再轉告給了林子軒。
隨著好夢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林子軒和公司員工之間無形中出現了隔膜。
如果一家公司只有十幾個人,老總和員工隨時可以面對面的交流,一旦超過一百人,就會出現不同的等級,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即便林子軒想對每一位員工都深入了解,他也沒有那個時間。
公司里的老人他知根知底,新加入的職員就只能混個臉熟了。
劉霖這個演員他有一定的了解,肯努力,有上進心,或許不能大紅大紫,卻值得培養。
如今《回家》這部影片被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代理,劉霖下半年要配合他們到歐洲參加電影節和影展的宣傳。
九月份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應該是第一站。
所以,《借槍》劇組要安排好演員的檔期,把劉霖的戲份儘早結束或者推遲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