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頁
倒不是他們不想添置器材,而是習慣了勤儉節約。
林子軒和馮小剛是拍電視劇起家的,拍電視劇資金少,不可能像拍電影那麼奢侈,需要精打細算,就像拍攝《京城人在紐約》的時候,他們還去垃圾場撿過道具呢。
他們的原則是能用別人的東西,就不自個掏錢。
這個優良傳統不能丟,不過也需要適當的闊綽一些了,不然沒有一家電影公司的氣象。
姜文是敗家慣了,有錢就用,沒錢就四處找錢,現在過的也挺好。
只能說,各人的性格不同,或者說各有各的活法。
姜文是從導演的角度考慮問題,林子軒則是從製片人和老闆的角度思考。
兩人在樓里逛了一圈,姜文講了他的規劃,並表示這兒將成為他電影的起步基地。
「下回拍什麼,有想法了麼?」林子軒詢問道。
「那家法國電影代理商打電話過來,咱們的片子在歐洲賣得不錯,他們想投資我的新電影,我這還沒想好拍什麼題材呢。」姜文猶豫道。
這個圈子就是這樣,非常的現實。
你沒有名氣的時候求著別人投資,你有了名氣就是別人找上門來投資,姜文已經證明了他的導演能力,自然會有人願意投資。
「行了,姜哥,你慢慢想吧,我還有事呢。」林子軒說著就要離開。
他今天就是過來看看,認認路,他和姜文不同,事情多著呢。
「你那篇武俠小說寫好了麼?把稿子給我一份,我找找靈感,興許就能想到要拍什麼了。」姜文要求道。
姜文雖然對武俠片沒什麼興趣,不過卻相信林子軒的寫作能力,說不定就有感覺了。
「已經寄給雜誌社了,等刊載出來我拿份雜誌給你得了。」林子軒回應道。
他不需要把《臥虎藏龍》全部寫完再寄給雜誌社,只要寫上幾萬字,加一個大綱就行了。
雜誌連載雖然比報紙嚴格些,卻不會對作者有太多硬性要求,只要文章的質量不下降,字數方面倒是好商量。
在這個年代,作者的地位不低,尤其是像林子軒這種有了一些名氣的作家。
十月底,《古今傳奇》雜誌社收到了一份稿子,編輯打開一看是一篇武俠小說,只有兩個回目,還附有一份說明。
說明中介紹了這部武俠小說是個長篇,如果受到讀者歡迎,還會寫前傳和後傳。
編輯覺得這人有些好高騖遠,你的小說還不一定會被雜誌刊載呢,就想著前傳和後傳,感覺上有點可笑,不過當他看了下面作者的自我介紹後便不覺得可笑了。
林子軒寫了自己以前寫的小說,雖然不多,卻都有些名氣。
《頑主》和《活著》還被改編成電影,特別是《活著》,張藝謀的名頭還是很好用的。
這位編輯第一個念頭是有人冒充林子軒的名頭投稿,這種情況不是沒有。
再說了,寫通俗小說的作家大都嚮往著朝正統文學的圈子靠攏,而寫正統文學的作家基本上不會去涉及通俗文學。
隨後編輯就放棄了這種想法,因為這件事很容易查證,作者還留下了他的電話和呼機。
林子軒沒興趣搞那種被雜誌社退稿,再上門打臉的橋段。
原本很容易解決的事情,何必搞的那麼麻煩,他用真名不是為了顯擺什麼,而是為了讓雜誌社刊載《臥虎藏龍》。
名氣這種東西有時候很有用處,至少《古今傳奇》雜誌社不會退稿了。
慕姍姍覺得這次林子軒用一個筆名更好一些,否則又要被那些正統文學的作家罵了。
他們會認為林子軒不務正業,寫起了上不了台面的武俠小說。
「我原本就不怎麼在乎他們的想法,當初寫《頑主》的時候,他們把《頑主》和武俠小說一起說成是四大俗,可見我就是個寫通俗小說的。」林子軒無所謂地說道。
這是實話,人活在這世上沒必要太在乎那些不相干的人和事兒,只要自己心裡舒暢就好。
第二百四十七章 回歸傳統
武俠小說在香港興起於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後期是香港武俠小說最為鼎盛之時。
到了七十年代,香港的武俠小說陷入瓶頸,台灣的武俠小說趁勢崛起,出現了不少大家。
如果說香港的武俠小說屬於正統的武俠,那麼台灣的武俠小說就明顯有了變化,在故事情節和語言形式上更為現代,加入了很多現代的元素。
比如注重心理描寫、偵探推理、諧趣、以及艷情等等。
可以說,台灣的武俠小說豐富了武俠的內容,不過正因為太過現代,在八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武俠小說出現了不少變體,變得越來越不像武俠小說了。
他們覺得這是新派武俠小說,認為自己為武俠小說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實際上,武俠小說被台灣的一幫人給玩壞了,讀者不買帳,書商不願意出版,武俠小說從此進入了一個低潮期。
進入九十年代,傳統武俠小說走向了沒落。
這時候,香港有人嘗試把武俠和科幻相結合,這種武俠小說和傳統武俠小說不同,走上了一條玄幻武俠的路子。
國內的武俠小說創作從八十年代開始,大體上是在模仿香港和台灣,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影響力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