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頁
林子軒想過繞開華國電視台,比如給電影起名叫《劉慧芳》,在宣傳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提電視劇,只說電影。
但那麼做顯得特別彆扭,就像是在掩耳盜鈴一樣。
老百姓知道,記者知道,就劇組的人裝作不知道,記者問問題,大家就打岔,顧左右而言他,那樣宣傳不出什麼效果來。
《渴望》講究的是懷舊,是情懷,如此才能打動觀眾。
聽著張凱麗和李雪建說起當年拍攝《渴望》的故事,觀眾自然而然的就陷入回憶之中,願意掏錢到影院看電影。
這才叫做宣傳。
林子軒和韓三平商量之後,決定接受華國電視台的報價,不過他提出了兩個方案。
一個是好夢公司直接用八百萬換取授權,一個是電視台用這個授權作價八百萬,算作是電影投資,等到電影上映後,電視台獲得票房分帳。
第二個方案相當於電視台承擔了一部分風險。
不過林子軒給出了具有說服力的理由,《生死抉擇》的票房破億,這是好夢公司和京城電影製片廠合作的結果。
如今韓三平成為華影集團的副董事長,擁有更大的權利。
兩者的再次合作,這部《渴望》續集的電影票房將會再創輝煌。
加上華國電視台的宣傳渠道,想想看,大家一起合作,肯定比《生死抉擇》更火爆。
林子軒既不想拿錢出來,又想讓華國電視台做免費宣傳,這是最好的辦法。
如果票房真的好於預期,華國電視台同樣能賺到錢。
有錢大家賺,合作共贏,要是電影票房一敗塗地,也能拉上華國電視台一起賠錢。
華國電視台綜合了好夢公司的業績,以及華影集團龐大的實力,覺得投資進去比直接拿八百萬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由此,三家企業就拍攝《渴望》續集達成了合作協議。
這是民營影視公司的生存之道,和這些國有大企業互相博弈,從而獲得發展的機遇。
第五百一十四章 尊重
韓三平和華國電視台願意參與進來,除了覺得這件事能獲得好處外,還因為他們看到了《渴望》電影版的初稿。
這個初稿是從好幾個版本里定下來的。
關於如何講述《渴望》續集的故事,好夢公司的編劇們大致分成了兩個陣營。
一個是把重點放在一九九九年。
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明年就是一個新的世紀了。
這是辭舊迎新的重要一年。
但有些科學家卻聲稱一九九九年並不是這個世紀的最後一年,他們認為二十世紀結束於二零零年,二十一世紀開始於二零零一年。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爭論。
不管科學家怎麼論證,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和老百姓都準備迎接千禧年,慶賀新世紀。
把《渴望》電影版的背景放在這一年代表著過去的結束和全新的未來。
這個版本的劇本講述了九九年劉慧芳家裡發生的故事,京城變了模樣,人們的生活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一個小家庭牽出整個大社會,從家長里短中講述這些年的時代變遷。
另一個版本是採用編年的方式構築故事,把整部電影分成幾個段落。
九二年南方講話加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帶動了全民下海的熱潮。
九五年國企改革,私人開始承包國有企業。
九七年香港回歸,國企職工下崗大潮。
九九年劉慧芳上了年紀,孩子長大了,國家即將進入新世紀。
這四個段落是四個圍繞著劉慧芳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三十分鐘,整部電影兩個小時。
兩個版本各有優劣。
第一個版本故事情節集中連貫,但通過回憶的方式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
第二個版本故事情節分散,不過和大時代緊密相連,讓觀眾有代入感,那些本來就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故事。
從投資的角度講,第一個版本投資較少,就是發生在當下的故事,不用搭建外景。
第二個版本要把各個年代的時代特徵表現出來。
別看只是十年的差別,這十年國內的變化大著呢,十年前京城還像個大農村,到處是農貿市場,到處在修路。
十年後京城已經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
林子軒傾向於第二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只能算是普通的情感故事,第二個版本才帶有主旋律影片的色彩。
韓三平和華國電視台的領導看到的是第二個版本的初稿,他們覺得還行,還有完善的空間,一定要精益求精。
這就是領導的做派,很難讓他們十分滿意,能達到八分就不錯了。
對於導演的人選,華國電視台覺得趙寶剛合適,趙寶剛當初就是《渴望》的導演。
林子軒自然推薦林曉玲,林曉玲怎麼說也拿過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名氣夠了,只是有人覺得她太年輕,掌握不好這種題材。
對於這個邀請,趙寶剛婉拒了,他不太想到電影圈發展。
再說,拍攝《渴望》續集風險太大,他性子沉穩,不願意冒這個險。
確定了劇本和導演,接下來就要聯繫演員,籌建劇組。
三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後,這部電影越做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