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頁
有些影評人則覺得影片失去了傳統武俠片的味道,太過西方化。
還有些持中立意見,覺得還行,就是一部不錯的武俠片。
這就是眾口難調了。
李桉對此不太理解,如果在香港是這種反應,在他的預料之中。
《臥虎藏龍》不是正宗的香港武俠片,用了香港的技術,卻沒有拍出香港武俠片的味道,香港的影評人和觀眾不滿意很正常。
但在大陸這種反應就出乎意料了,他以為大陸和台灣觀眾的口味應該差不多。
這是一種誤判,說明他對內地的電影市場並不了解。
內地觀眾受到香港武俠片的影響很深。
毫不誇張的說,七十年代中後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這批人就是看著香港的電影錄像帶長大的。
即便在小城鎮的錄像廳里都充斥著香港電影的錄像帶。
他們會下意識的用香港武俠片的標準來評判《臥虎藏龍》,這是內地觀眾難以接受李桉新片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合口味。
對於影評人提到電影西化的問題,李桉有不同的想法。
「每當有人問我西化的問題時,我總覺得非常困惑,拍完片子後,我還要分析那些受到東方的影響,那些受到西方的影響,那我還拍不拍啊。」李桉不解道,「電影就是怎麼好玩怎麼弄,它是混雜在一起的,不需要刻意的貼上標籤。」
這牽扯到一個包容的問題。
所謂有容乃大,只有能夠包容各種文化,才能讓自身的文化更具活力。
觀眾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有不同的選擇,但電影人應該有包容的氣度。
不是說這個片子是東方的,是好的,那個片子太西化,不地道,應該抵制。
這種批評本身就顯得狹隘。
華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在文化上應該有包容的自信。
「我原本以為會是不一樣的場景。」李桉感慨道。
「新類型的影片在接受上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做的是讓華語電影走出去,帶動更多的華語片進入歐美市場。」林子軒回應道。
這相當於開荒的工作,雖然艱難,卻值得期待。
到了明天,觀眾的口碑出來,爭議在所難免。
好夢公司在全國各大城市安排了人員負責跟蹤電影拷貝,防止被盜版。
這麼做無疑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好夢公司也只能支持十天左右。
等到第二輪上映,數百家影院同時放映,就沒辦法阻止盜版了。
林子軒在做實驗。
如果效果顯著的話,以後公司大製作影片上映都採取這種防盜版的方式。
第五百九十七章 變與活
張嘉繹參加了《臥虎藏龍》的首映式。
他在其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出場時間只有三十秒,兩句台詞,不仔細看觀眾可能根本就認不出來。
在兩個小時的片長里,為了突出主演的劇情,配角的戲份被大幅的刪減。
即便是張國立也只保留了五分鐘的鏡頭。
李桉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觀眾的目光集中在主角身上,剪掉旁枝散葉,讓劇情更為緊湊和連貫,一氣呵成。
不過這麼做造成配角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人物不夠豐滿。
觀眾會覺得這個故事有所欠缺,尤其是看過原著小說的讀者。
林子軒已經讓人著手剪輯三個小時版本的《臥虎藏龍》,增加配角的戲份,把故事講的更為完整。
這是為後續錄像帶和光碟準備的版本,叫做加長版或者完整版。
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是為奧斯卡頒獎典禮後準備的,叫做重映版。
每個版本的故事大同小異,會增加原版里沒有的劇情片段,讓影片的價值最大化,這是電影公司常用的手段。
十年後還能推出《臥虎藏龍》的修復版,利用觀眾的懷舊情結賺錢。
張嘉繹沒覺得遺憾,能參與這種大製作就很好了。
看完《臥虎藏龍》,他有了和馮小剛一樣的疑惑,這片子怎麼會在坎城受到歡迎的,老外真那麼喜歡看麼?
他剛才私下問過徐靜蕾這個問題。
「我也弄不清楚,不過的確是真的,坎城的觀眾特別熱情,看完電影後鼓掌了好幾分鐘,興奮的不行。」徐靜蕾描述道,「還有記者說這是他看過的最浪漫的東方電影。」
張嘉繹覺得這可能就是東西方觀眾的區別。
帶有這種疑惑的人還有很多,華國電影人一直再說要走出去,但怎麼走出去,怎麼和好萊塢商業大片抗衡,心裡都沒譜。
依靠文藝片抗衡好萊塢大片的路子走不通。
就算是張藝謀的文藝片也不行,拿獎張藝謀沒問題,但最終看得還是票房。
馮小剛帶動了國內低成本商業喜劇片的熱潮,讓大家以為找到了新路子,至少在國內的票房不錯。
然而,看看《大腕的葬禮》在北美的遭遇就知道,走出去並不容易。
李桉的《臥虎藏龍》是一種新嘗試,令人期待。
只是,看完電影,他們心裡不免打鼓,這種電影會是國產電影的新出路麼?
張嘉繹回到自己的住處,他在京城買了一套房子,加上裝修花了四十多萬,就是普通的兩室一廳。
這兩年他演了幾部戲,進入了一線演員的行列,手頭寬裕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