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頁
8月1日,盯著大烈日,取名為《指尖上的華夏》的紀錄片拍攝團隊開始了第一天的正式拍攝,拍攝地點在瓷都景德鎮,而拍攝的內容自然就是陶瓷篇了。
《指尖上的華夏》這部紀錄片,侯牧雲暫定為拍攝十集,直接就是按照之前抽到那組傳統工藝技能卡分類來劃分的,而拍攝內容則是侯牧雲根據技能卡內包括的信息整理出來的。
第一集拍攝的是陶瓷工藝製作,集名叫做「土地里長出來的國粹」。
拍攝團隊進入景德鎮的時候,顧老已經在了,而且身邊帶著很多人,這些人侯牧雲和拍攝團隊自然是不認識的,經過介紹之後,怎麼說呢,反正華夏制陶的四分之三壁江山都在這了!
制陶是顧老的老本行,他本人在制陶這一行的名氣與威望以及地位都是極高的,說話自然也有底氣:「小侯啊,咱們整個景德鎮的所有手藝人和窯廠以及工作室,都隨時配合你們的拍攝。」
侯牧雲見此,也不好直說只需要拍攝場地和一些器具就成,只得受寵若驚的說先拍攝一些場景。
侯牧雲和拍攝團隊如是上面來的領導一樣在景德鎮諸多的工藝大師們陪同下「參觀」了景德鎮的主要窯廠,最終選擇了以景德鎮御窯廠為核心取景地。
侯牧雲拍攝的紀錄片與其他紀錄片很不像,他的拍攝按照內容來說分為三部分,故事、情懷和工藝本身,比例的幾乎為1:1:8,工藝本身占了最最主要部分;按照形式來說,他不會像一般的紀錄片那樣去採訪手藝人和工藝大師,而是直接就以自己為主。
說白了,這個紀錄片就是記錄侯牧雲與這些傳統工藝之間發生的事情以及侯牧雲如何接觸以及操作這些工藝,以這種方式來最大程度的展現出華夏傳統工藝的魅力,讓更多人認識傳統工藝以及對工藝產生興趣。
說得再白一點,這部紀錄片其實就是侯牧雲秀技能的「直播」,只不過這個「直播」用了更加專業的拍攝和更加豐富的道具的「擺拍」。
紀錄片拍攝過程之中只有侯牧雲的操作和解說以及一些他的旁白。
在陶瓷篇前後拍攝了三天,拍攝團隊離開景德鎮的時候,景德鎮的這些工藝大師都是有些懵的。
這就拍攝完了,還沒採訪他們啊,也沒有讓他們展示制陶工藝啊,就走了?
要不是顧老的原因,這些工藝大師們肯定要嘀咕一句「什麼玩意兒」啊!
紀錄片的第二個拍攝內容是文房篇,拍攝地選擇了皖省的宣城。
第313章 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現今基本是泛指的筆墨紙硯,而如果嚴格一些來說則是特指的。
在南唐時期,文房四寶特指的是皖省宣城諸葛筆、皖省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紙、徽州婺源龍尾硯;自宋以來,則特指的是宣筆、徽墨、宣紙、歙硯,另外還有洮硯、端硯也堪稱寶;元以後,浙省湖州的湖筆漸興,改革開放後,宣筆恢復生機,文房四寶回到了宣筆、宣紙。宣硯、徽墨的「統治」時代。
不管怎麼說,文房四寶特指四物永遠都難不開宣城,而宣城也是名副其實的文房四寶正宗原產地,文房四寶之鄉。
侯牧雲和拍攝團隊到宣城的時候,顧老已經在等著了。
對於三天時間結束了景德鎮的拍攝且過程中未曾採訪任何手藝人等,顧老心裡不說不舒服吧起碼是有些疑惑的,沒太弄明白侯牧雲是具體怎麼操作的。
顧老在制陶方面的名望加上地位,打一聲招呼,宣稱這邊的人肯定是會用心接待侯牧雲和他的拍攝團隊,但顧老想了想還是自己過來了。
實在是好奇侯牧雲具體是怎麼拍攝的。在景德鎮的時候沒有一直跟著,和許多工藝大師一樣還都等著這紀錄片來採訪他們呢,沒想到侯牧雲那邊拍完了!
這次顧老來就是要全程跟著看看侯牧雲到底怎麼拍攝的,倒不是有什麼懷疑,而是疑惑,就想給弄清楚了。
對於顧老的到來,侯牧雲自然是歡迎的,雖說宣城這邊有顧老打了招呼能夠提供拍攝需求的配合,但肯定沒有顧老親自來好使啊。至於顧老的目的嘛,侯牧雲多少猜到了一些,更無所謂了,反正這紀錄片拍出來就是要讓人看的,顧老早看到晚看到終歸是都要看到的。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顧老看到了,而且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當然少不得的是很震驚。同樣震驚的還有因為顧老一直跟著拍攝團隊也不得不一直跟著的幾位宣城的老者。
這幾位老者都是文房用品製作方面的工藝大師,有當今華夏第一筆之稱的蒙大師,有徽墨製作工藝的傳承人李大師,有宣紙非遺傳承人的蔡大師,有歙硯製作當代第一人之稱的胡大師,有一方宣硯賣出千萬高價而號稱沈千萬的沈大師,當然也有同屬文房用品但不在四寶之內的筆架、筆洗、筆筒、墨盒方面的大師……
這幾位老者最年輕的也是古稀之年了,但愣是在侯牧雲這邊跟了足足三天的時間,家裡晚輩叫他們回去吃飯休息都統統給罵走或者踹走了。
第二天的時候,甚至連湖筆製作第一人也從湖州趕來了。
原因嘛,和當初顧老從手機視頻里看到侯牧雲在畫胚時候的心情是一樣的,震驚,驚奇,誇張點說就是驚為天人,這一個個老者看侯牧雲那眼神,真是生生將侯牧雲給看臉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