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4頁
馬修的目標很現實,最後這兩部《暮光之城》電影,北美票房的目標是衝擊3億美元,全球票房力爭過7億美元。
這足以讓他這個投資人大賺特賺了。
說實話,《暮光之城4:破曉上》能不能達到這一目標,馬修信心不是很足。
這部影片首周上映之後的數據,可以說有得也有失。
《暮光之城4:破曉上》的開畫成績雖然沒有超過上一部《月食》,但仍足以保證影片挺進北美影史首周末票房前十位;此外,《暮光之城4:破曉上》周五的單日票房占到了總額的百分之五十二,這一比例高居北美影史第四位。
根據馬修得到的各方面市場調查匯總顯示,這部影片的首周末放映旅程中,二十一歲以上的觀眾占到了百分之六十,而女性觀眾的比例更是高達百分之八十,這一比例與《新月》持平,並遠高於《月食》的百分之六十五。
在口碑方面,粉絲的力量實在驚人,CinemaScore評分為B+,而廣大的花痴女影迷直接給影片打出了A+的超高評分。
女性影迷始終都是這個系列的中堅消費群體,不多的男性影迷絕大多數也是被她們強行拉進影院當中的。
所以,除去女性影迷的欣賞,這部影片在口碑方面幾乎是一面倒的喊「爛」的聲音。
《洛杉磯時報》毫不客氣地指出,「影片既未表現出吸血鬼題材中兇殘的血性,也看不到半點兒養眼的畫面,一切都毫無生機可言」;《華盛頓郵報》則表示,「影片較之前退步不少,片中的CG特效也明顯不如此前的《月食》。」
《帝國》首先肯定了演員們的進步,但這「依然無法改變影片情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事實」;《波士頓環球報》則一針見血,「整部片子又臭又長,而分成兩部拍攝上映更是種折磨」;《娛樂周刊》則明確對婚禮進行了深深的諷刺,「看過片子我們意識到結婚就像被判無期徒刑,蜜月生活也充滿危險,而懷孕則更是種折磨,甚至需要一命換一命」。
儘管口碑方面延續了系列的差評走勢,但《暮光之城4:破曉上》也在眾多口水中贏得了些許掌聲,《電影在線》認為「影片是整個系列中最富有想像力的一部」;《今日美國》同樣認可,「作為系列中的最佳,幾位主演已從憂鬱的孩子成長為年輕人,表演也愈發成熟」;此外《費城詢問報》、《紐約郵報》也對片中「精緻的婚禮場面」表示了讚賞。
相比於爛掉的口碑,馬修更加重視系列帶來的實際收益。
第922章 有仇報仇
「誰能想到現在的局面?」
巨大的遊艇上,大衛·埃里森坐在頂層甲板上,對馬修說道,「一部所有人都認為無聊透頂的爛俗小說,在你手中變成了賺錢的機器。」
馬修看著一隻海鷗飛遠,輕描淡寫地說道,「是導演和演員給力。」
大衛·埃里森不以為然,「導演和演員都是你選的。」他不禁搖頭,「別人都說我是天生的贏家,實際上你才是天生的贏家的。」
馬修笑了笑,說道,「做贏家不好嗎?做個贏家總比當輸家好。大衛,別忘了,我們都是贏家。」
聽到這話,大衛·埃里森笑得合不攏嘴,「對!你說的太對了!我們都是贏家!」
兩人在好萊塢發展順利,各自控制和交叉持股的天空之舞影業與十三號工作室都接連獲得成功。
有什麼理由不自稱為贏家?
馬修跟大衛·埃里森一直在合作,大衛·埃里森持有十三號工作室的少部分股份,他也相應的持有天空之舞影業的少部分股份,單論在好萊塢的影響力,大衛·埃里森不如他,但放到娛樂圈以外的地方,他比起大衛·埃里森及其背後的埃里森家族差遠了。
之前他多次發動輿論,其實大衛·埃里森都有出手,否則也不會引起那麼多商業媒體的關注。
他與大衛·埃里森交叉持股一點都不虧。
像馬修這種人,也不會去做虧本的買賣,大衛·埃里森被他引導著進入好萊塢正路之後,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投資方式,天空之舞影業這幾年來紛紛在《星際迷航》系列、《變形金剛》系列、《碟中諜》系列當中投資,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更不用說雙方合作的《速度與激情》系列了。
馬修也知道自己想要保持人設,除了好萊塢之外,還需要圈外的盟友,大衛·埃里森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雙方不止是多年的朋友,彼此的利益還緊緊糾纏在一起。
「《暮光之城》前面三部,賺的太多了,我父親都羨慕。」大衛·埃里森頗為感慨地說道,「第一部各方面的純利潤超過7000萬美元,第二部的利潤接近1億2000萬美元,到了第三部都達到1億5000萬美元了,單是這三部電影,都能讓你成為億萬富豪。」
馬修還是一貫的說法,「運氣好而已。」
大衛·埃里森卻搖頭,「短短一年時間,就能讓一部電影的投資實現翻倍的收入,而且是純利潤,不是總收入,好萊塢有幾個人都做到?」
他似乎非常佩服,「這樣的投資收入效益,連我父親都很難做到。」
馬修今天找大衛·埃里森不是討論這些,也不是來海上溜圈的,主動轉了話題,問道,「大衛,聽說你投資了一個關於獵殺賓拉登的電影項目?」
大衛·埃里森也不隱瞞,當即說道,「是索尼哥倫比亞影業的一個項目,導演是凱薩琳·畢格羅,梅根給我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