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頁
當然,真的啥也不想,啥也不追求,那是不可能的。
叔本華還教給了我們,面對現實、具體的生活,應該怎麼想、怎麼做。
關於「怎麼想」,其實有幾個態度需要端正,包括,人對自己的態度,對他人的態度。端正了這些態度,我們的欲求會變得合理,痛苦也就會減少很多。」
——「態度要端正?怎麼個端正法?無欲無求嗎?那社會還怎麼發展下去?」
不是楚麗華非要往大了說,而是真要無欲無求,那豈不就是遁入空門了。
——「我們先一步步來。第一個需要調整的態度,就是人應該怎樣看待自己。
首先,人要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概脈絡,還有自己的計劃。
比方說,參與修建一座大樓的工人,並不知道這個大樓總體規劃,他只要把鋼樑上的螺絲擰緊就行了,至於這個鋼樑的在整棟大樓的位置和作用,他不必了解。
不過,如果有個工人,他在擰每個螺絲、砌每塊磚的時候,都知道這個螺絲、這塊磚是在哪個鋼樑上,哪個牆裡。
這個鋼樑或者牆,在哪一層的哪個房間裡。這一個房間,在大樓的什麼位置,發揮什麼功能。
這樣呢,就會做到手中有具體的工作,心中有大樓的全貌。這樣的做事用心的工人,被提拔重用只是時間問題。」
楚麗華突然有些懂了,那也是一個三個建築工人的故事。
三個建築工人在砌牆,路人問第一個建築工人在做什麼。答曰:「你沒看到嗎?在砌牆。」
又問第二個建築工人,他想了一下說,「我在蓋樓房。」
而第三個建築工人的答案卻是,「我在建設一個新城市。」
於是,多年以後,第一個建築工人依然還在砌牆,第二個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包工頭了;第三個呢,則是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老闆了。
這就是差距。在做事的時候所思所想帶來的差距。
楚麗華覺得,這個之前秦擎所說的「安慰劑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只要往什麼地方想,最終就會成為什麼樣。
——「秦先生,我明白了,那第二個呢?」
理解了的楚麗華,越發的饑渴了。
——「不急,剛才的例子,想必,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了。但我們同樣需要知道,偉人是怎麼理解的。
就剛才那個例子而言。叔本華的理解是,人要學會「認識自己」,也就是了解清楚自己的最重要的意願。
同時,他也應該大概明白自己應該從事什麼職業、需要扮演什麼角色,以及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什麼關係。
這個意思是說,我們既要低頭認真工作,也要偶爾抬起頭看看遠方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自己步伐,是朝著目標方向直線前進的。
否則,只知道埋頭苦幹,等走出了好遠,忽然一看,才發現走了一大段彎路。後悔是來不及的。」
果然,比自己理解的,要深刻多了。
見過了一會兒,楚麗華緩緩點頭了。秦擎知道,這是理解了。
這才接著解答剛才她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另一個看待自己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
叔本華建議我們忘掉過去、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讓這三者達到平衡,不至於互相干擾。
那麼怎麼算是干擾呢?接著前面的例子:有的人只知道低頭苦幹,走了很久,忽然發現走的是錯路,馬上就痛苦不堪、無法自拔,甚至會完全改變之前明明很正確的、對人對事的態度。
還有的人呢,經常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禍患。比如,將來房價會不會跌,我前年買的房子該不該賣掉。
如果發生了經濟危機,我到底是該持有貨幣資產,還是實物資產?將來如果家人得了癌症怎麼辦?等等等等。
如果腦袋裡整天想著這些沒有發生的禍患,那麼過日子就別想消停。
叔本華說,那些不確定是不是會發生,或者不確定什麼時候發生的禍患,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們當作永遠不會發生。
如果不這麼做,你就是在提前兌換人生的痛苦,把未來的煩惱,拿到今天來消費。
他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現在,有意識地享受每一個可以忍受的、沒有煩惱和痛苦的當下。」
第643章 自己生活,讓別人也生活
——「活在當下?這是否可以理解為及時行樂呢?人生不都應該有計劃嗎?有計劃就以為這規劃未來呀?規劃回來,還是活在當下嗎?而且,過去是不可磨滅的啊!就算失敗了,也有一定的經驗教訓可借鑑。」
楚麗華隨著大腦的思考,連珠炮似的說出自己的問題。
——「人們現在想著過去的失敗,可能是為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對未來的籌劃,其實也可以防範可能的災禍。哲學思想,本身就是主觀意識的東西,所以對於叔本華的建議,我們既要有所取,也要有所舍。
所以,我一開始就是說叔本華說,觀點有所局限性,並沒有說讓你全盤接受。」
——「嗯嗯,是我理解錯了。我的思維方式沒有完全打開。秦先生,你接著說。」
這一次,楚麗華的態度更加恭敬了。
——「說完了怎樣看待自己。我們來講第二個態度,就是怎樣看待他人。在這世界上生存,我們永遠需要和別人合作或者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