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頁
晃悠了大概七八年。李白學道的時候認識的一位朋友,向皇帝舉薦了他。
李白成名很早,詩文很有名氣,雖然沒當成官,也算是個小名士。皇帝聽過他的名聲,正好又有人推薦,就索性邀請他入京了。
想起來也很有趣,他想當官的時候沒有官當,但真的要去長安了,卻反而是學道的朋友促成的。這不能不說是命運使然,他的兩種追求第一次交叉了。
李白這次去長安,排場很大,皇帝親自迎接,說了一些很謙恭的話,這完全滿足了他對從政的幻想——以世外高人的身份突然被國君器重,一入局就站在非常高的起點。
來到朝廷後,唐明皇讓他起草了一些外事文稿,比如《答蕃書》,也就是後來里常見到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了——這個故事進了戲文,連韋小寶都拿來跟楊溢之吹噓過,說:『唐明皇手下有個什麼學問先生,喝醉了酒,一篇文章做了出來,只嚇得眾蠻子屁滾尿流。』
可見它流傳之廣。提筆安天下,和魯仲連的口舌平亂感覺有點像。
這麼看,李白似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是,除了寫了一兩次有價值的文章,李白在翰林院裡好像就沒有其他的正經事了。
有一些傳說,像是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之類的,好像他天天都在發酒瘋。
但實際上,李白過的就是普通官員的日子,一樣得早早起床小步跑進宮門,晚上太陽下山還得待詔回家。
在入仕這幾年裡,李白對自己一直嚮往的盛世朝堂有了新的認識。他看到高力士他們四處兼併土地,占了京城近一半的房產。
當權的人不學無術,皇帝也是『鬥雞金宮裡,蹴鞠瑤台邊』,只顧著玩。
他擔心政治上要起變亂,說『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也直接指責了唐明皇『徒希客星隱,弱植不足援』,也就是說,縱然有名臣在側,也是救不了了。
而他自己呢?「區區精衛鳥,銜木空哀吟」——精衛填海既然永遠填不完,就只能叼著小草棍滿腹悲哀了。」
第812章 仙人也念人間情
堯里瓦斯的語調也隨著故事情節而高低起伏,剛才的高亢激昂戛然而止,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然後,他稍作停頓之後,突然有語氣低沉沙啞地接著開口了,「原本李白上班的翰林院是個文人扎堆的地方。
他名氣大,受皇帝重視,性格又不好,誰都看不上,當然就老有人給他小鞋穿。
李白抱怨道,『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我本來是這麼自由自在的人,卻天天被一群狹隘的人嘲諷。
這樣的日子,他怎麼受得了呢。也就兩年多,他就堅持不住了。
到達了權力中心,卻發現自己什麼人都救不了。這時候,學道的想法又開始占上風了。救不了天下,那我還是先救自己吧。李白最終離開了長安,回到了江湖。
李白長安之行是不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呢?
我覺得,也不盡然。李白畢竟是一個詩人,長安對李白的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給了李白一個重要的表達利器——就是音樂感。
在民間的時候,李白寫詩就很重視學習民歌。來到長安以後,他偶爾要幫唐玄宗和楊貴妃寫歌詞,經常會接觸到梨園的絲竹名家,這群人可是代表了唐朝的最高音樂水準。
這以後,他的創作又上了一個台階,節奏感、音樂性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對比一下李白早期作品和離開長安後李白寫的名篇《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你們就明白了。
他處理詩歌節奏更加靈活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三個字,可以把詩的速度拉緩,就像瀑布下落之前,短暫的、平緩的水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李白的詩特別好,不只是因為口語,更是因為他在詩里把音樂的美,發揮到了極致。」
緊接著,堯里瓦斯話鋒一轉,「不過,這都是後人的評價。對當時的李白來說,長安肯定待不下去了。他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於是離開歸隱。
如果是,這就是一個完滿的結局了。不過這一年,李白才四十四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離開長安以後,李白碰到了杜甫。盛唐詩壇雙子星完成了交會。
這裡要幫杜甫澄清一點,杜甫是唐代的大詩人,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但是,在我沒有深入了解他之前的印象里,他似乎是一個帽子上飄著兩根帶子,感覺有點苦大仇深的老頭兒。
這其實是我們對杜甫的一種刻板印象。在我們的語文教育里,杜甫一直以一種又窮又老、一身疾病,每天盼望國家和平的形象存在著。
但是,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真實的杜甫並不是這樣的。他更不是像網上一些文章中說的,一生寂寂無名,到死後才被人挖掘出他的價值;
也不是一直默默無聞,只能靠寫些恭維別人的詩來獲得認可;甚至他跟李白的關係,也絕對不是杜甫單方面倒貼。
至於是什麼樣的,我這裡先賣個關子,到時候有機會再說吧。不然我就把杜甫整了跑錯片場了。
今天這裡是李白的主場。
所以,直接先跳過這一段。
李白告別杜甫以後,又重新開始學道。他在這段時間裡受了幾次《真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