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頁
第951章 開始理解媽媽
康旭明等人之所以會告知楚麗華真相,也是因為她的所作所為,讓大家覺得這樣的結局太令人難以心安。
這又讓楚麗華踟躕起來,雖然那人其心可憫,但也不能這般姑息。
否則,以後都有人這樣效仿他,那……
算了,還是等自己出去再說吧。
和那人商量,讓她出去,她幫他籌錢?
這不又走上老路了麼。
可是,在這裡呆的時間越長,孩子們就該……
長時間的分離,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發育是非常不利的。
一想到孩子們,楚麗華的內心就柔軟無比。
同時,楚麗華通過此時的處境,她也隱約有些明白,父母當時拋下幼小的自己,其實內心也有很多的無奈吧。
母親有一句話說的挺對是在自己生下雙胞胎以後領悟了卻一直不願意承認的。
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怎麼不可能不在意呢。
楚麗華想著,等自己這次出去以後,一定要回家看看。
母親,不,媽媽真的是盡她所能為自己著想了。
雖然,帶著一些和他人的攀比心理。
可是,她生長的環境就是那樣,就像她自己說的,「不認識字,沒讀過一天書,那裡會知道那些大道理。」
楚麗華回想起有一次小七和青雲飛獨自在家的時候,小七餓了開始哭,但青雲飛並沒有注意到;
小七哭得更大聲了的時候,青雲飛抬頭看了一眼,等把手機上的故事看完,才生氣地走到小七床邊,說「有什麼大不了的」。
他以為小七需要換尿布,於是他把小七抱起來一聲不響地換尿布,然後把她放回嬰兒床上,接著看手機。
可小七並沒停止哭,他以為小七需要睡午覺,於是找來安撫奶嘴,給她蓋上毯子,關上門,希望她安靜下來,但這些依然沒用。
後來青雲飛看了看表,發現距離上一次餵奶過去了4個小時,這才意識到小七可能餓了,才坐下來給孩子餵奶,小七終於安靜下來,但實際上小七已經哭了半個小時了。
當時青雲飛跟楚麗華說的時候,楚麗華還特意查了資料。
通過這次經歷,小七便知道了,爸爸不能每次都能明白她發出的需求信號。
如果經常這樣,孩子將會形成迴避型依戀模式。也就是說,孩子會在情感上儘可能不去依賴父母,孩子跟他人的關係也會變得冷淡。
他們為了防止內心變得脆弱,不斷弱化右腦對情感的感知,逐漸依靠左腦的理性思維方式。
那麼為什麼青雲飛會顯得這麼冷漠呢?書中說可能他的童年生活中,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
他們好像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也對孩子的感受不敏感,甚至對自己的情感信號也不理睬,仿佛他們的童年經歷是空白的。
但其實,楚麗華知道,青雲飛只是那時根本沒拿小七當回事罷了。
想想自己剛開始是怎麼對小七的。
小七一哭,她就手忙腳亂趕緊抱起來哄,各種姿勢,查看尿布,試圖餵奶哄睡,客氣,很多時候,越是著急,越是不理解小七的意思,她就越心煩。
後來,學了幾天「新招」。
小七再哭,雖然聽到了,卻很猶豫,對撫慰小七沒有信心,她很擔憂地抱起小七;
忽然想起了小七來到這個家的過程,還有小時候自己的父母經常吵架,她曾經暗暗發誓絕不會重蹈覆轍。
這時候小七還在哭,她想這一定是小七最傷心的時候,她緊張的表情和緊緊環繞著小七的胳膊沒有讓孩子感到一絲安慰。
她給小七餵奶,小七停止了哭聲,但她依然表情凝重,因為她不知道下次小七再哭,她該怎麼安慰她。
經過查閱資料,楚麗華又知道了,這樣做的話,如果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小孩子會形成什麼樣的依戀模式呢?那就是焦慮型依戀。
孩子不確定父母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有時候能,有時候又不能,這種焦慮導致了不確定感,會使孩子覺得跟他人的聯結不可靠。
反觀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存在童年所受的照顧變化無常,或者對照料過度依賴,成年後會對依戀過度專注,內心又充滿了矛盾和不確定。
這種專注的態度,有可能會妨礙父母感受孩子發出的信號,常常感到內心壓抑。買鞋子很糾結的瑪麗就屬於這種情況吧。
記得似乎之前在電視劇里看過一個外國爸爸的做法。當他女兒哭的時候,爸爸非常煩躁,他扔下了報紙,直接奔到孩子的床邊,想立刻阻止她的哭聲。
他抱起孩子的時候非常粗魯,他女兒哭得更大聲了,因為她現在不但餓,還很不舒服。
那位爸爸發現他女兒可能是餓了,就抱著女兒走到廚房,快速地準備奶瓶,一著急,奶瓶突然掉到地上,摔得粉碎,他女兒被嚇得哭聲更大了。
這位爸爸變得狂躁起來,他腦海里浮現出小時候酗酒的母親,會在喝醉了之後打罵自己,他發誓絕對不會像他母親一樣。
這時候,孩子在她懷裡停止了哭泣,呆呆地看著半空。爸爸意識到自己走神了,趕緊準備好奶瓶,坐下來給孩子餵奶,過了好一會女兒才回過頭看著爸爸的臉,目光呆滯,面無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