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頁
這是不衝突的,我剛才給大家說的壓箱底的秘密。
但是要從中解釋一下其中的原理才更加有說服力。
積極的期待是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的。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呢?皮格馬利翁其實是一個希臘神話中國王的名字,這個國王對凡間的女子都不感興趣,卻愛上了自己精心創造的少女雕像。
沒想到女神維納斯被皮格馬利翁的執著感動後,賦予了這座雕像生命。皮格馬利翁美夢終於成真,娶了這位美女為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就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指代人們自我實現的預言。
這一現象確實得到了心理實驗的證實。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找到了一個學校來做調查,然後告訴老師,號稱他們發現了其中的18名學生智商更高;其實這18名學生只是他們隨便亂選的,誰知道後來這18名學生確實成績上升了,而且越來越優秀。
這是因為老師們認為他們是天才,所以課堂上更加關照他們,釋放了『你很優秀』的信息,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學生果然學習更加賣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就是,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對一些人賦予了強烈的期待,那這些人就會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所以有時人們也稱它為期待效應。
我們既可以被權威期待的效應變成他們口中的新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效應,來自我期待,從而達到形成新自我的效應。
我理解這個,也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來自我催眠的。
我曾經是一個權威期待出來的反面例子,後來有幸接觸了心理學,才得以進行了自我的救贖。
歸根到底,經驗的好處就是因為我們已經待在心理舒適區很久了,改變會讓我們害怕。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的老布,他被關押了50年,幾乎在監獄裡耗盡了一生的光陰。當他獲知自己即將刑滿釋放時,不但沒有滿心歡喜,反而差點精神崩潰。
因為他已經熟悉監獄了,離不開監獄。為此,老布不惜舉刀殺人,以求在監獄裡繼續服刑。再一次出獄的時候,他甚至選擇了自殺。監獄雖然不舒服,但它是老布的心理舒適區。
老布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有時候,人們即使處於很痛苦、很艱難的環境中,仍然不願意改變,這就是一種心理舒適區,因為人們熟悉它。
就好像我們有時候,明知道自己在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打遊戲、看各種肥皂劇之類的是不利於自己的成長的。但是,因為已經築建了心理舒適區,想要改變,就很困難。甚至,像老布那樣直接以極端的方式選擇逃避。
而我後面說的利用想像中的感受,一定要細緻到仿佛你的毛孔都可以感受到它。
從老布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有時候,人們即使處於很痛苦、很艱難的環境中,仍然不願意改變,這也是一種心理舒適區,因為人們熟悉它。
心理舒適區到底有什麼好處,讓人慾罷不能,明明想要改變,卻總是改變不了呢?
簡單來說,它能帶來的最大好處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來源。我們大部分的應對方式,最初都是用來應對焦慮情緒的。
越是感受到威脅、焦慮,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著已有的應對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適區意味著,我們放下了以前用來應對焦慮的武器,重新面對焦慮,尋找新的適應辦法。
這是情感的大象很難忍受的。所以,對焦慮感的迴避和對控制感的需要,經常會讓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應對方式上來,這也給行為的改變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楚麗華說到這裡,偷偷看了一下遠處帶著小七的青雲飛,確定離得遠,聽不到她說的話的時候,又故意壓低了聲音,接著剛才的話說,「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小的生活環境就是寄養一家親戚,相處不好了,就再換一家親戚。
所以,從最開始的對父母很期待,到後來發展成了對撫養者的期待;再後來,就不再期待,只想著換新的了。
後來,我長大了,開始構建自己的親密關係了。可是只要一相處不愉快了,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換了他,重新找一個就好了。
如果下一個不行,就再換一個。但是,有意思的是,只要分開了。反而還會有所期待。
我發展出了這樣的心理,就因為這種方式我最熟悉,能讓我有控制感、安全感。即使最開始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應對方式,還是按著這個方式在走。
歷中發展出來的應對方式是:不對關係抱有期望,隨時準備離開,換一個人繼續和自己生活。
這種應對方式不適用於兩個人在一起的生活,而適用於處理兩個人不在一起時產生的分離焦慮。
為了配合這種應對方式,我寧願選擇兩人分開的生活去懷念彼此。因為這種方式我最熟悉,能讓我有控制感、安全感。
即使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應對方式,還是按著這個方式在走。
這是心理舒適區最特別的地方:人不是根據現在的生活去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而會根據熟悉的應對方式來建構現在的生活。」
第817章 媳婦好像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