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17頁

    或者當他臨睡前非要纏著你再多講一個故事的時候,你就會氣得想要打人?而你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老是控制不住自己。

    雖然是忍住了。可是,總感覺這分明就是小時候被接回家以後自己和父母相處的盜版,因為,自己忍住了「咆哮」,而當時自己的父母,則是除了咆哮,還有棍棒加身,體罰伺候……

    心理學家認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經歷,解決早年未處理的精神創傷,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創造溫馨的親子關係,這就是所謂由內而外的教養方式。

    一件件事情就這樣迫不及待等解決,楚麗華翻書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同時,也不在局限於自己買來的紙質書了。

    網絡上的,各種平台,一年的會員費就是兩三本書的價格,似乎很值得。

    既然從和青雲飛那邊的親密關係以及和父母的親情關係都暫時無法下手

    那就還是從親子關係下手吧。

    正好或許能契合了「內在小孩」和「內在大人」。

    翻了許久,一本美國暢銷十幾年的育兒書……

    倒不是崇洋媚外,很多關於這些方面的知識,西方國家確實研究時間長了。比較透徹。  

    每個父母以往的經歷會影響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就像剛才看到的那位父親的例子,童年時期父母的冷淡造成了他成年後對感情的麻木。

    就像自己的母親和外婆,延伸到了自己母親和自己。

    這可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生活中典型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過往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導致為人父母后,遇到某些情境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就會跳出來,影響情緒和行為,進而反覆影響親子關係。

    比如開篇講了瑪麗的例子。

    每次瑪麗帶孩子去買鞋,最後都會鬧得很不愉快,因為她嘴上總是鼓勵孩子挑自己喜歡的鞋;

    但是當孩子們真的選中一雙鞋的時候,她就開始挑剔這雙鞋不是顏色不好就是款式不好,然後把這雙鞋貶得一文不值。

    孩子們本來挺興奮的,想要新鞋,但是經過幾番打擊之後,他們開始妥協了,「媽媽你隨便吧,挑哪雙都可以」。

    於是瑪麗拿起兩雙鞋,反覆比較斟酌了很久,最終選定了一雙,才離開了鞋店。

    但是,孩子們已經精疲力竭了,完全沒有了穿新鞋的高興勁。

    瑪麗故意這麼做嗎?並不是。但是她好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樣,每次都這樣,在回家之後,還得給孩子們道歉。  

    但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老是重複著連自己都討厭的行為?

    重複自己討厭的行為……

    楚麗華想起自己總是明明知道便宜沒好貨但是,總是莫名其妙屯了好多看上去便宜實際上沒什麼大用,甚至可能根本用不上的東西。

    因為這個,青雲飛也沒少奚落自己。

    太像了,楚麗華現在看書,一邊看,一邊套上自己的人生,估計只有這樣,才能一點點改變自己「從前」。

    不然,看過了,記住了,但是,和自己卻關係不大。

    書中給出了解釋,這種行為,跟瑪麗小時候的挫敗經歷有關。

    他們家兄弟姐妹8個,她媽媽每次帶他們出去買鞋的時候,都要趕著大減價去,商場都是人,她總是在慌亂中倉促地挑選鞋子,新款太貴媽媽捨不得買,所以瑪麗總是買不到最理想的。

    她媽媽花錢也很不情願,還總是很愛生氣,所以瑪麗一想到買鞋就很痛苦。

    第949章 可一起精進的連帶關係

    導致瑪麗成年後的焦躁行為,並不是現在買鞋的經歷,而是多年前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這也影響了她跟自己孩子的親子關係。  

    同樣的經歷,比如楚麗華小時候,母親經常因為討厭她的哭聲,就不聲不響地離開家,她就會一直尋找母親,懷疑是不是自己被遺棄了。

    當自己離開自己的孩子時,就會感到很焦慮,給孩子帶來壓力。

    再比如,兒時懼怕打針,穿著白大褂的那個兇巴巴的醫生給自己留下了深深的恐懼,當你成為父母,面對孩子難受哭起來的時候,就會感到緊張和煩躁,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這就像是一個惡性循環。

    還有最讓人抓狂的就是,楚麗華的情況和瑪麗好像。

    是。別看母親後來接自己回家了以後,會帶著她去買東西。

    可是每次,都是以價格來判定是否購買的。

    她真正喜歡的,都只能看看,買了退而求其次的價格合適的。

    現在,她也會因為各個店裡打折的特價而買回來不少自己其實並不喜歡的各種衣物。

    所以才會在給孩子們買東西時總會有種肉疼的感覺嗎?

    那,孩子們會感覺到嗎?

    給青雲飛買東西也是,挑便宜的,然後告訴他一個價格範圍,讓他自己猜。  

    因為怕他不能接受……

    所以以往的經歷不單單會影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會影響對待自己以及身邊人的方式。

    也許青雲飛的童年很快樂呀,沒什麼問題,可以教出健康樂觀的孩子。可他這樣的人真的就是最好的嗎?

    不照樣也有些缺點是自己接受不了的?

    不,不,或許,是自己的心境問題。

    畢竟,並不是每個童年幸福地人都有這個問題。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1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