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頁
所以中唐陸羽寫《茶經》的時候,他只能用野史甚至神怪故事來證明茶的歷史很悠久。
不過,陸羽這麼寫明顯是為了推廣茶而抬高茶的地位。他有一個影響很大的觀點就是飲茶始於神農氏。
像這樣找老祖宗甚至神話人物來背書是古人想要推崇新事物慣用的手法。這個說法毫無根據,但是很有生命力,到今天依然是關於茶誕生最普遍的說法。
在陸羽的時代,有一個叫楊曄的文人,他的說法就靠譜得多。楊曄認為,六朝時期,南方或許就有了飲茶之風,但是範圍很小。
在《茶經》刊印以前,茶甚至沒有一個確定的名字。有人管它叫「荼」,也有人叫它「茗」或者「檟」。
到了中唐,《茶經》刊印之後,飲茶之風才盛行開。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就是,這時候國家開始徵收茶葉稅了。
通過對比《茶經》出現前後的情況,可以把《茶經》之後飲茶的風行,看作中國茶作為一種飲品品類真正的誕生。」
「啪!啪!啪!」
楚麗華話音剛落,包間裡就鼓起了掌了。
——「看來,小楚果然是文化人啊!那你可否再給我們說說,當時唐朝人是怎麼看待茶的呢?」
這一次開口說話的應該是那個張總。
——「唐朝之前,人們飲茶的目的五花八門,有當藥的,有當菜的,喝法有點像喝中藥或喝菜湯。
到了唐朝,飲茶開始成風,周杰倫有首歌叫《爺爺泡的茶》,裡面就唱道:「唐朝陸羽寫《茶經》三卷,流傳了千年。」
其實,唐朝飲茶成風與當時佛教的興盛密切相關,佛教禪宗講究坐禪修行,就是盤腿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思考,一坐就是小半天,這很耗費體力。
所以僧人就靠吃茶來補充體力,相當於今人喝功能性飲料。
唐朝形成了較為規範的喝茶方法,和今天很不一樣——不是喝茶,而是「吃茶」。如今有很多方言裡還保留「吃茶」一詞。我們那邊就叫「吃茶」。
在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一整套唐朝宮廷吃茶器具,可以還原唐朝人的吃茶方式。
唐朝人吃茶的時候,不是沖泡茶葉,而是煮茶或煎茶。
因為他們用的多是「餅團茶」,先把生茶葉蒸青、搗碎,做成茶餅烘乾,然後存放在茶籠里,茶籠四周鏤空,便於通風。
有時候還要給茶籠加熱,烘焙茶餅。吃茶時,先用茶碾器將茶餅碾碎,將碎末放入篩籮中,篩去雜質,留下茶粉,然後煎制。
煎茶時將茶粉和各種作料放在一起煮。作料有啥呢?一般是蔥、姜、鹽等,還有的放橘皮、茱萸、薄荷、桂皮等。
煮出來的茶是黏稠狀的,所以叫作茶湯。這樣的茶,最佳用法是吃,而不是喝。
法門寺茶具所還原的唐朝吃茶方法,和陸羽《茶經》中描述的吃茶方法基本契合。
可以將其簡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步驟:焙炙;碾碎;篩籮;煮水加鹽;加茶末;品茶。
而我們那邊至今保留下來的傳統品茶方式和這個就有些類似。主要是雲南大理的「三道茶「。
他們那邊的主要是沱茶,其目的也是為了便於保存。
而且,還有一點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到時真的可能沒聽說過。
唐朝的茶是碾成粉後飲用,這種飲用茶粉的習慣後來傳到了日本,慢慢就演化出了抹茶,今天仍受大家歡迎。
當下,一提到抹茶,大家會覺得它來自日本,其實抹茶的起源是中國的唐朝,只是日本保留了唐朝的古風。」
說到這裡,楚麗華居然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還忍不住吞了吞口水。因為她一想到抹茶冰淇淋那滋味兒就實在忍不住了。
——「哈哈,看來,小楚姑娘是個味覺性主導人格的人啊!」
楚麗華正在尷尬之際,那個好像是從事什麼心理諮詢的羅文海這麼評價了一句。
——「味覺性主導人格?」
一直沒有說話的青雲飛好奇地問。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主導性的感官。根據統計,絕大部分人是視覺主導型的,大概占了人群比例的百分之七十,此外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是觸覺主導型,另有百分之五左右是聽覺主導型。
味覺和嗅覺主導型的人則非常稀少,他們通常可以從事一些特殊的行業,比如說品酒師或者香水設計師之類的。」
——「原來還有這種說法?那請問羅總,作為心理學專家,你可以看出我屬於哪類型嗎?」
青雲飛的語氣,楚麗華聽不出情緒。
——「這還需要做個測試才知道。假設在一個社交場合,別人給你介紹了一個新朋友。
在此之前你從沒見過這個人,也沒有聽說過。等你回家之後,你再想起這個陌生朋友的時候,你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相貌、名字,還是聲音?」
青雲飛認真地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應該是相貌。」
羅文海點頭道:「和我的判斷一致,你是視覺主導型的。」
——「你的判斷?」
青雲飛略顯詫異,「難道你早就知道了?」
羅文海笑道:「也沒有太早,就是在我提問之後,你回答之前。」
第519章 今日是何意
青雲飛眨了眨眼睛,愈發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