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678頁

    ——「遇到孩子的頂撞行為,父母需要詢問和觀察,放低身段,觀察孩子是不是有什麼願望沒有滿足。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出真實想法,大人可以用一般疑問句的形式詢問。

    比如:你是不是想要什麼東西?你是不是想做什麼事情?根據具體的情況,說出能猜想到的具體的東西或者事情。

    如果感覺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不滿意,可以這樣問:你是不是對媽媽的上次批評不滿意?你是不是感覺委屈?你是不是因為我的嚴厲而討厭我?等等。

    當孩子被這樣詢問時,他們可能用搖頭或者點頭來回答。只要孩子用點頭回答,那就有了進一步溝通的台階。

    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孩子也就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說出真實的想法。

    無論孩子的想法對不對,這畢竟是孩子內心的癥結,我們雖然不一定滿足他,但要接受孩子「有需求」這個現實。

    父母要明確表示理解孩子堅持意見的理由,並且告訴他:「你有權利堅持自己的意見」。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訴求被理解,自己的權利被尊重,他就不再覺得自己被強迫,他們的狀態也就由堅硬變得柔軟,覺得沒有必要跟父母對著幹了。  

    最後,父母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提出一個能讓大家都接受的方案。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他在琢磨解決方案時,也就不那麼強硬,也一定會考慮父母的要求,爭執也就有了大家都接受的解決辦法。」

    第579章 愛的小船

    原來,自己小時候一直沒有被理解和尊重過。

    聽母親說小時候的自己是非常愛哭的。那個時候,只要一哭,就會被放在燈光下一個人待著然後就不哭了。

    這一切都是源於自己剛出生時哭泣聲止於醫院裡那個明晃晃的大燈泡。

    可是,那個時候,小小的自己,分明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懷和安慰。

    只可惜,會發光的燈也會發熱。從母親那裡感受不到溫暖的自己,才會迷戀那會發熱的電燈。

    原來,自己對父母的「恨」,是源於求愛而不得的怨念。

    怨念他們,在自己需要溫暖的時候,把自己交給電燈等到自己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了,卻以愛的名義來對自己的生活多加干涉。全然沒有照顧過自己的想法。

    找到了根源,楚麗華深深吐出一口氣以後,才繼續剛才的整理。  

    ——「在自己的權利得以實現之後,孩子的怒氣就會消除。而針對有怨氣的孩子,他們的報復行為,應該怎樣教育呢?

    具體方法是:不要還擊孩子的報復行為;孩子如果總犯同樣錯誤的,大人更要平心靜氣,不能被孩子的怨氣所「激怒」。

    另外,保持和孩子溝通的大門一直敞開,要平等地和孩子說話,不要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說話。

    舉個孩子說髒話的例子。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忽然學會了說髒話,可能他感覺特別有意思,整天把髒話掛在嘴上。

    孩子是不懂髒話的含義的,也更不明白這是不禮貌的。他只是在習慣了正常說話後,接觸到了新鮮的詞兒,而且用起來每次都會讓大人驚訝、緊張或者生氣。

    孩子會這麼想:「我只是說了一個好玩兒的詞兒,就能讓大人這麼反常,真是太好玩了。」

    孩子說髒話,大人如果立刻批評糾正,他會覺得這是一個掌控大人的妙招兒。以後只要對大人不滿意,他就用說髒話激怒大人,而且百試百靈。

    糾正孩子說髒話毛病的正確的方法是:冷處理。父母一定要保持平靜的外表,用正常語氣告訴他,說髒話是不對的。

    如果下次又說髒話了,大人甚至可以根本不用搭理,就這樣晾著他。總之,大人不能被說髒話的孩子激怒,要不然孩子會不斷地用說髒話來捉弄大人,這也算是一種報復。  

    孩子覺得,自己的壞習慣可以讓父母緊張和生氣,那他就像是有了一個武器,隨時可以拿出來,收拾爹媽一頓。

    孩子的壞毛病就像是風,而父母就像是船帆,風一起,船帆就鼓起來。這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如果我們保持平常心,就能「讓孩子的風,無帆可吹」。

    時間久了,孩子也就不會再用說髒話來激怒父母了。當然,糾正孩子說髒話的辦法,除了冷處理之外,還可以阻止他和愛說髒話孩子的往來,用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正確說話,轉移他對髒話的注意力。

    針對反覆犯錯誤、有報復行為的孩子,父母的講話方式也要改變。建議父母要「和」孩子說話,而不是「對」孩子說話。

    和孩子說話的意思是,父母跟孩子平等地交流,都是說話者,也都是傾聽者。而對孩子說話的意思是,父母居高臨下對孩子說教,孩子只有聽的資格,沒有表達的權利。

    那些反覆犯錯誤,採取報復行為的孩子,之所以屢教不改,其實是聽不進去大人的話,也就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大門關閉了。

    和孩子說話,是要讓孩子感覺你是他的夥伴,而不是一個權威。」

    愛不是拔河,非要來個誰輸誰贏。而愛應該是划船,共同努力,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而最後一種,自暴自棄的孩子,則幾乎不釋放任何信息。

    自暴自棄的孩子,是沒有歸屬感和自信心的。而且更麻煩的是,這樣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可能有所歸屬,所以乾脆放棄。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67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