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頁
那我們先歡迎他給我們講一下李白吧。」
——「楚楚,你這是挖坑啊!我的思路都還沒整理好呢。」
——「我們不在意,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講故事不是作家的基本功嗎?我是那麼崇拜你的職業,多想有一天成為其中一員。我……」
——「好,那就有我先來開頭吧。不過,你的心理學,也是跑不掉的。
我這說的李白,也是集眾家所長的拼湊,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李白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這點相信大家都知道。從詩歌語言的開創上說,他其實不一定比得過杜甫,算不上承上啟下的宗師——但是,一旦說起我們心目中詩的化身,好像就只能是他。」
第810章 缺點成就了他
——「在我們印象里李白很仙氣,李白愛喝酒,會武功,縱情恣意,他的詩也是渾然天成,幾乎沒有人工雕琢。
詩里的李白,就是真實的李白嗎?
當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這麼說吧,詩里的李白是他的理想人格,而現實中的李白是一個不斷努力靠近這種理想人格的人。
李白的人生追求非常簡單:一個是出仕,一個是歸隱。說的再具體一點,一個是當官,一個是學道。
你可能覺得,這兩個追求看起來挺矛盾的,但是李白不這麼想:他認為這兩條路都是自我實現的方式。他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仕與隱之間進退自如。
造成這樣互相矛盾的追求方向,也是和李白的成長環境有關係的。
其實,李白的出身很神秘,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姓什麼。
「李」這個姓是他父親在路邊看到一棵李樹以後隨手選的。
從一些資料里,我們可以推斷他祖上在隋代的時候被貶去了現在的中亞或西亞某地。
到了唐中期,也就是李白很小的時候,一家人違反禁令偷偷跑了回來。因為犯忌,李白從來不太願意談起童年的事情。
我們能確定的是,李白從五歲到二十幾歲這段時間一直待在四川,雖然後來再也沒回來,但他一輩子都在懷念這個地方,把這裡當成故鄉。
想想《靜夜思》里那句「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這是唐代原本里的記錄,詩里的「山月」就是他所思念的故鄉,多山的四川。
在李白的自述里,他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道家的書了。這是他後來會親近道家的原因。
他還說自己「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意思是他十五六歲能寫很漂亮的大賦,可見李白小時候有深厚的文史積累,這是成人之後出仕做官的基礎。
李白修道和從政這兩個追求方向,就是在少年時代的學習里初步形成的。
年輕時的李白很有進取心。離開四川以後,他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和大多數唐朝人一樣,李白四處拜見名流,呈獻自己的詩文,希望有人能舉薦他做官。
不過,就算有求於人,李白的態度依然狂傲。比如,他給韓朝宗的文章中說,自己就像平原君的食客毛遂那麼厲害,至於能不能認出我的厲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
求人還這麼狂,誰會願意幫他呢?李白早年的仕途當然不太順利。一直懷才不遇,他不得不調整了自己的目標,轉向了隱居修道。」
大家都聽入了迷,堯里瓦斯這一次停頓的時間長了一些。眾人幾乎都是看向他的身影,期盼又渴望的等著。
堯里瓦斯很滿意大家這樣的狀況,勾起嘴角,接著說。
——「隱居是中國古代文人在戰爭或者仕途不順時常見的退路。後來的幾年,李白都在跟隱士交往,一起談道。
他說自己要超然物外,實現道家理想。當時的李白在學道這方面也做出了一點門道。
他結交的都是名重一時的道家人物。但因為性格太狂,他也不太拿這些仙長們當回事,跟七八十歲的老前輩也都是平輩稱呼。
這是因為,做官和學道都不是李白的終極目標。不管哪條路,對他來說都是自我實現的方式。
李白說,要是出山從政,我就去跟王公貴族分庭抗禮,要是隱居山林,那也要傲視所有隱士。
他對官爵和錢財不感興趣,他只是想展現才華、實現抱負。最好一上來就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之後再飄然歸隱,在人間留下一個神仙救世的傳說。」
堯里瓦斯這次停下,楚麗華說一點她的感悟,「難怪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會說:『風平浪靜時人是想不起上帝的,只有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的地方,信仰和祈禱才會盛行。』
李白這是仕途不順了,轉身換個路走,結果還是那麼狂。還是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
——「可不就是這樣嘛!出仕了,他也不認同屈原的愚忠,他說:我絕不會為了政治自殺,眼前還有大好河山,大不了像謝安一樣隱居就是了。
而說到歸隱,他又不認同陶淵明,他說:陶淵明大好的男兒,卻一輩子隱居耕田,荒廢了自己的才華,也不值得去學。」
康旭明也很受鼓舞,「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突然這麼被堯里瓦斯暴露原型,讓我頗為感慨,人無完人,就算身體健全,性格上也會有缺點。
但,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李白才是李白,他才能留下這麼多張狂倔傲,氣勢非凡的詩句。
可以說,也是他的缺點成就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