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頁
輕咳一聲,王公趁賈代善與人說話的間隙,再次出聲:「親家,上一次曾托令郎帶話,我那不成氣的老二,也已經在西北拼出了些資歷,看能不能回京營來。實在是我那老妻每日裡哭天抹淚,捨不得小兒子。」
這就與自己論起親家來了,還提醒說妻子之事?代善心下冷笑,他就知道王氏定會將賈母被軟禁之事傳回家中,不過內里的情形她自己都不知道,王家又能知道什麼?賈母身上的傷勢在那裡,並做不得假,這位想拿賈母之事要挾自己,還真是想多了。
於是他只是淡淡地看了王公一眼,道:「我那不成器的二小子,倒是與我提說了一句。我還笑他閒操心,想你王公也在京中,不過一個小小千戶調動,你親去兵部走一遭,還能辦不下來不成?哈哈,也是他小孩沒經過大事,這才把你的玩笑話當了真。」
王公的臉色已經不能用難看來形容。如此明明白白的拒絕,讓他還有何面目再在這裡與人談笑風生。忽地站起來道:「見榮國公如今身子旺健,老朽也就放心了。家裡孩子不爭氣,還得我這老頭子為他們操持,也就不多打擾榮國公,告辭。」
對於他的突然告辭,賈代善並不覺得意外,讓李要將人禮送出莊子,仍與其他人繼續談話。馮唐有些擔心地道:「公爺,您好歹與王公也是兒女姻親,如此讓他沒有顏面,說出去怕人覺得公爺不顧姻親,於公爺名聲有礙。」
代善搖頭道:「不是我不給他王家面子,只是這位王公的胃口太大了些,我賈家怕是難滿足他的要求。」見眾人不解,將那王氏所言,對人講了一遍。
不是他非得如此下王公的面子,而是王家的吃相太難看了些。這邊他還沒死,賈家也不是沒人,就想著將自己家裡的人脈收攏過去,那也得看賈代善願意不願意給才行。
一屋子都是代善的親信,就算是今日賈代善只是單純地看王公不順眼,想給他一個教訓,這些人都能叫一聲好。何況還是王家先行不義在前,更是有性子急的,已經直接開罵王家。
代善笑著安撫道:「也不必生氣。不過是他的要求,我不予理會也就完了。說來我那大小子,你們也都是見過的,開春也就回來了。到時侯我會讓他去營里歷練。只是他是要從大頭兵做起的,你們不到生死之時,不許給他關照。」
本來大家見賈代善如今身子雖好許多,可是想著重新上馬領兵,怕是還得些時日。這些他的親信們,日日讓那仇良壓一頭,心裡多有不服。這也是他們此次前來拜見代善的目的。現在聽說賈赦要去軍中,少不得人人稱個好字。
又有人提議,不必讓賈赦從大頭兵做起,只管讓他代父守營。代善搖頭道:「你們只聽說他是我的兒子,自是對他多有親近之意。卻不知道他是被先母嬌慣長大的,最是不能吃苦。可是為軍為將的,若是沒有些許血勇,沒有此許豪氣,又如何能讓人心服?」
眾人也就不再勸。他們想讓賈赦代父守營,也不過是讓他與仇良制衡。現在人家賈代善明確要把自己兒子做接班人培養,也就不能讓他只頂一個少將軍的空頭銜。說來這對他們來說,也是好事。
即是做了賈代善的親信,與賈家也就連為一體,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是賈家如原著那樣,沒有一個強力之人頂起門戶,他們也就只能做為故舊幫襯一二,卻是不能代替人家行賈家之事。可是現在賈家願意培養自己的兒子,也就能保證賈家繼續興盛下去,對他們這些跟著賈家的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衛松問道:「聽說前段時間國舅幾次拜訪國公爺,不知道可是難為國公爺了不曾?」
問的是不是國舅難為賈代善,可是內里誰不知道論起聖眷來,眼前這位國公要比那位只有國舅之名的承恩侯強出一條街去?不過是想知道太子對他們這些武勛之人,是個什麼意圖。畢竟以前太子行事,大家也都知曉一二,對勛貴出身的人,還真算不上多友好。
可見太子平日裡行事,還真是好惡隨心。不過這也是聖人原來對這位太過偏愛,讓他不屑在人前做態帶來的。說得好聽些,是真性情,可是說得難聽些,就是這位太子的情商,有些讓人著急。
不過代善對自己親近之人,也是有什麼說什麼:「說來太子也不過是讓那些文人給蒙蔽了,只以為你我勛踐人家子弟多不成器,還有些族人都打著各家的旗號,做些欺壓良善之事。我已經與那國舅說過,會與諸位說說,多多約束些家中子弟還有族人。如此一來,太子定會對大家的觀感有所改變。」
聽的人都點頭稱是。他們也是常年不著家的主,孩子多是跟著自己的妻子或是母親長大,內宅婦人,自是看著自己的孩子千好萬好,就是做些招貓逗狗的事,也不肯罵上一聲,只想著怎樣給他把事擺平。
可是現在聽說太子是因為這些才對他們不喜,少不得心下警醒起來。說起來他們如此拼命,還不就圖的是個封妻蔭子,家族長遠富貴。現在孩子讓太子覺得不成器,那可是下一任的帝王,那自己孩子將來的前程,可就不好說了。
「那起子文官,只知道嘴皮子上下一動,說三道四。怎麼不想想要是沒有咱們這些人守著邊關,讓那外族襲來,他們可還有機會與人論短長不成?」馮唐氣憤地報怨起來。
代善無奈地搖了搖頭:「如今已經不是開國之時。講起治國之事,自然是文人占了優勢。不過論起忠心來,不管是聖人還是太子,都知道還是武人更忠心些。只是也因咱們這樣的人家,已經是自開國興盛至今,人人都知道的緣故,所以不管做些什麼,關注的人都比那些不過是出了一兩代讀書人的多。若是好事還罷了,可是偏各家都有幾個頑劣的,生生給了人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