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賈似道此人外強中乾,表面囂張,內心非常懼怕蒙古人。他唯恐陰謀敗露,於是極力打擊陷害作戰有功將領,一批抗蒙將領被他冤死在獄中。宋度宗趙祺繼位後,賈似道更加專權,軍政愈加腐敗,民力益竭,將士離心,戰備鬆弛。
賈似道又大肆提拔那些只會阿諛奉承的所謂心腹,用這些庸才來代替被害忠良的位置,從而完成了對南宋軍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換血。此時,趁蒙古內亂和賈似道營造的“太平氣氛”,秉性難移的杭州君臣又過起了醉生夢死的生活,豈料大難即將來臨,南宋之亡,始於賈似道。
忽必烈繼汗位、平定內亂後,即著手整頓軍隊,督造戰船,組訓水軍,進行滅宋準備。並制定了先取襄陽、樊城,實施中間突破,浮漢入江,直趨臨安的方略。公元1268年,蒙古以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陽、樊城,襄樊保衛戰拉開序幕。襄樊的城池相對來說還是相當堅固的,至少在兵源和糧草的供應上是不成問題的。這與抗蒙名將孟珙的多年苦心經營是分不開的。所以襄陽成為了蒙古軍進攻的重點,但是他們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攻破城池。
此後,襄陽宋軍與外圍的宋軍取得聯繫,雙方約好共同夾擊蒙古軍。但在關鍵時刻南宋出了叛徒向蒙古兵投降,出賣了這條計劃,致使襄陽宋軍遭到蒙古軍埋伏,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反攻,至此,襄陽保衛戰對蒙古已是極為有利。隨後,在公元1273年蒙古軍水陸雙重對襄樊進行夾攻,並配以威力較大的回回炮,攻破襄陽城。守將呂文煥向蒙古軍投降並獻出了襄陽城。南宋的門戶從此被徹底打開。
早在襄陽城破之前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去掉汗稱改稱皇帝,並且改國號為大元。之後公元1274年忽必烈強令徵兵10萬,增加攻宋兵力,決定乘勝直搗南宋腹地。他命駐蜀元軍進攻各要地,以阻宋軍東援;命淮西行樞密院使合丹、劉整攻淮西,淮東都元帥博羅歡等攻淮東,牽制兩淮宋軍;以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等率領主力,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趨臨安。
忽必烈告誡伯顏勿妄殺,此時,忽必烈已經完全以一個封建帝王的身份進行懷柔天下了。“得人心,治天下”的思想已經在他的心裡根深蒂固。到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將領只求自保,勤王之師甚少。最終,謝太后帶領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軍占領臨安,南宋氣數已盡。
雖然恭宗投降,都城臨安被攻破,但南宋餘部還一直堅持抵抗。大將李庭芝堅守揚州;同時,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端宗為帝,著名愛國將領文天祥則在江西一帶發展反元勢力。他的部隊像他所寫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樣,寧可戰死,也不屈服。在這樣豪情滿志的精神激勵下,文天祥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堅守揚州,雖遭元軍重重圍困,但仍堅持不降。在突圍去與福州陸秀夫會師途中,被元軍打敗於泰州。李庭芝和文天祥一樣有著一顆寧死不屈的赤膽忠心,最終慘遭元軍殺害。而文天祥此時在江西實力的壯大也引起了元朝的重視,於是,元軍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因寡不敵眾,只得退守廣東。後在廣東潮陽被南宋叛將張弘范出賣,又是一個被叛徒出賣的可恥行為。雖然元朝百般誘惑和威逼,文天祥至死不降,一代氣節大夫文天祥吟誦著他的《正氣歌》以身殉國。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後來不斷南遷,途中小皇帝端宗去世,陸秀夫又立其同父異母的兄弟為帝,並且率領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海抗元。公元1279年,元軍與宋軍在崖山展開了最後的決戰。混戰幾天後,宋軍不支,張世傑與陸秀夫決定撤退。
只是,宋軍的船隊被元軍衝散,陸秀夫不願被俘虜,眼含淚水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此後,殘餘的宋軍、官員及家眷也紛紛跳海殉國(史載有數萬之眾殉國),另有一些逃往今天的越南,意圖東山再起,但終因沒有形成有力的反擊而無所作為。至此,南宋徹底滅亡,並且結束了唐末以來370多年的分裂局面,忽必烈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
第七章“美髯宏聲”耶律楚材
一個非蒙古族人能得到蒙古大汗的重用,並且影響著全帝國制度和立法的建立與制定,這在200多年的超級帝國統治中也只有耶律楚材一人可以擔當。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後裔,遼朝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孫。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漢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東丹,一概採用漢法。他對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漢學功底,契丹貴族內部動亂時他逃到中原度過了其後半生。
他的後代有一段時間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後來才輾轉回到遼並成為金朝的貴族。漢學的影響一直在這個家族延續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為金朝的達官貴族,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是北方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這裡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薰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
耶律楚材出生時,他父親感到金的大勢已去,取《左傳》中“雖楚之才,晉實用之”之典,給他取名耶律楚材。他從小博覽群書,天文、地理、曆法、數學、醫學,三教九流,無不精通,特別是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更是浸入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