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2頁

    消息傳到日本,日本政府馬上照會中國總理外事衙門,揚言出兵占領漢口。總理外國事務衙門的官吏們嚇得發抖,馬上下令湖北方面捉拿吳漢成和李大漢,把接駕嘴碼頭交給日本總領事館管轄,並且,賠償白銀20萬兩,這個數目整整是日本總領事館索賠數額的一倍。

    在當時,不要說20萬兩,就是2萬兩白銀漢口道台和湖廣總督也拿不出來,於是,日本人打起了鐵路的主意。早在1905年,京漢鐵路就是滿清朝廷借款修建的,對此,滿清朝廷還失去了鐵路以及鐵路沿線地區的管轄權,現在,又到了以出賣鐵路修築權向日本人低頭的時候,夏口廳和湖廣總督府當然只能盡力成全。

    從漢口出發沿長江向上,在400公里的範圍內,還有兩個港口城市,一個是以骯髒聞名的沙市,一個是以小漢口著稱的宜昌。這兩個城市和漢口相比雖然差距非常大,但它們在中部地區還有一定地位,充當著漢口二傳手的角色,分別通過水路把江漢平原的豐富物資和鄂西的茶葉、山藥轉運到漢口,然後銷往全世界。日本人清楚地知道,控制漢口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夠辦到的事情,而控制沙市和宜昌則容易得多,並且,控制了沙市和宜昌,就等於控制了漢口的鄂西走廊。由於漢口位於長江中下游,貨物從上游往下游運輸快捷,從下游往上游運輸則相對困難,日本人於是想到了一個法子,那就是沿著長江,在漢口和宜昌之間修築一條鐵路,由日本人向總督衙門借款,以鐵路以及沿線的管轄權抵利息。

    在漢宜鐵路就要開工的時候,漢口、宜昌、沙市等城市發生了規模宏大的群眾遊行,人們打起“京漢未收,又賣漢宜”橫幅,抗議衙門向日本借錢修鐵路。

    漢宜鐵路於是被迫停工。

    修鐵路沒指望了,日本人又把注意力放到吳漢成身上來了,可從衙門獲得的答覆是:吳漢成生情狡猾,至今沒有抓到。日本駐漢口總領事火冒三丈,於是下令日租界清道夫署在全漢口抓拿吳漢成。

    第九章 逃離江湖(2.化名到

    吳漢成當然知道日本人不會放過他,在淹死日本人過後就乘船到武昌去了。武昌是湖廣總督和巡撫衙門所在地,各級衙門林立,並且滿城都是巡邏的巡捕。既然全省都在通緝他,吳漢成為什麼還要跑到省城武昌來呢?因為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

    吳漢成在中華路碼頭下了船,他一下船,就看到不遠處有一群人圍在一起非常熱鬧。他本來就是個愛湊熱鬧的人,哪怕是在逃命的當頭也死性不改。可是,當他擠到人群中間的時候高興得不得了,因為新軍這裡是新軍的參軍報名處。吳漢成想,反正這陣子是回不去漢口了,倒不如暫時就在新軍里避難。

    “你叫什麼?”

    “吳漢成。”

    “多少歲?”

    “17。”

    “年齡不夠,我們只要18歲以上的。”

    吳漢成只能灰溜溜地走了。接著,他又感到了一陣後怕和慶幸,因為剛才別人問他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他回答說“吳漢成”,幸虧負責招新兵的士兵不知道吳漢成,要不然,那事情就鬧大了。並且,那個時候還沒有身份證,每個人的嘴巴就是自己身份的證明,於是,吳漢成又折了回去。

    “你剛才不是來過嗎?”

    “我沒有,剛才來的是我弟弟,他17歲,我18歲。”

    “那你叫什麼名字?”

    “武天成。”

    “多少歲?哦,你剛說了你有18歲。”

    “是做什麼的?”

    “水手。”

    “正好,新軍營里就需要會游泳的人。”

    新軍之所以叫新軍,就是因為它不同於滿清的舊式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平時的訓練非常嚴格,訓練量非常大,士兵必須掌握使用西式武器。而且,這些士兵所接受的也是西式教育,比如,他們在部隊裡的課堂上就學到了《論法的精神》等西方經典著作。新軍里的生活對吳漢成一生的影響非常大,他不僅練就了一手武藝,學習了不少經典著作,而且還交到了受用一生的好兄弟。

    參加新軍的第二天,他就遇到了一個非常面熟的少年,這個少年和他一樣也是新兵。吳漢成對他說:“我們在哪見過。”

    倒是少年的記性更好,說:“我吃過你買的熱乾麵。”

    事情是這麼回事,這個少年名叫程文章,1993年出生於武昌的一個教育世家。他有著非常好的家教,從小就知書達禮,也不說髒話。可惜的是,從小就對他寄予厚望的爹娘在一次暴亂中死掉了,並且家裡的錢財也被搶光,無依無靠的他只能夠靠拾破爛和打零工為生。

    他從小就有自己的做人原則,寧可餓死也不受嗟來之食,寧可窮死也不搶人家的東西。由於他從小都沒做過體力活,再加上爹娘死掉後常常飢一頓飽一餐,身子骨顯得格外虛弱,所以基本上沒有人願意收留他作小工,年少的他基本只能靠拾破爛維持生存。

    有一天他流落到漢口接駕嘴碼頭附近,吳漢成剛剛他身旁經過,並隨手丟掉了手裡的半碗熱乾麵。哪知道,在熱乾麵幾乎還沒有著地的時候,他就把它撿了起來,並且抓起來就吃。

    他實在是太餓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