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0頁
你們聽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沒有奇怪過,為什麼鯀治水失敗,被殺,然後還要讓他的兒子,禹繼續去治水呢?
一般來說,難道不應該換別的手下去治水嗎?
皇帝任命一個治水總督,這人把事情搞砸了,論罪殺死,可能再派他的兒子,繼承治水總督嗎?
很多人有個誤解,以為發洪水,然後派人去治正在發生的洪水。
其實不可能的。發洪水,只是個起因,不可能正在發洪水的時候去治理的,又不是現代。只有93年的時候,才是正在發洪水的期間,拼命去堵。
事實上,鯀治水,和禹治水,中間隔了蠻久。並且他們每個人治水的時候,都治了十幾年。
鯀治了十年,結果又發了特別大的洪水,所以被殺了。
舜統治的期間,黃河又開始搞事,他提拔禹去治水,就是恩重如山。
禹作為罪臣之子,被流放者的身份,還被派去治洪水,完全是舜的賞識。
沒有舜的賞識,禹根本沒有這個機會。
禹治水,治了二十年,恐怕期間受了無數質疑。沒有舜的支持與信任,就沒有禹那潑天的功勞。
這就類似鄭和,鄭和就是被流放的一族裡的人,是永樂大帝賞識他,閹了收為己用,不斷培養,還派他七下西洋,名垂青史。鄭和一輩子都忠心耿耿,哪怕手握兵權,在海外都可以打下一個國家,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背叛朱棣。因為沒有朱棣,就沒有他鄭和。
人是社會動物,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這個社會就容不下了。尤其在古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亂說的。
小恩小惠,『世受皇恩』這種,還算好,君主不賢,造反咯。
可真是那種把你從微末之際,提拔上了天的人,是絕不可以背叛的。
不是想不想的問題,也許禹就想當帝,也不是做不做的了的事,禹當時一定已經勢力超大了,因為功勞太大,誰都服他。
可是,『逼舜』這種事,卻絕對不可能做,只要有腦子就知道,做了,則天下離心。
誰能信他?對你恩情最大的人,你都能害,你還有誰不可以害?
你又不是神,你原本只是個屁民。
舜、禹的德行名望這種基本盤是不可以丟的。
綜上,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無稽之談,譁眾取寵。
韓非子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偷換概念,只對一半!
成湯可能流放了桀,武王肯定討伐了商紂。
因為桀對成湯沒有恩情,成湯的一切是他自己發展起來了,桀反而還打壓了他。
武王的一切是文王給的,武王壓根沒見過紂王,憑啥不能伐?
但是堯舜禹,卻性質不同,概念不一樣。
堯對舜的栽培,猶如天高。舜對禹賞識,猶如海深。
把武王伐紂,跟他們放在一起,就是偷換概念,故意讓人以為,舜、禹上位的情況,跟武王伐紂一個性質。
其實差得遠了。
舜是聰明人,哪怕他真想上位,也得等堯死了,然後用他的情商,讓大家擁護他。
禹也是聰明人,他降服了黃河,乃滔天功績。無數人願意支持他,天下不是他的也是他的,沒必要動武。
這是最合理的情況。
總結一下,堯知道舜不會接受禪讓,所以總拿舉薦舜接任自己這種事刷聲望,但最後還是傳給了兒子。
舜,上古第一出人頭地者。
洞察人心,看穿世情,人世間的一切,都看得通透。長袖善舞,情商極高,王莽謙恭未篡時,舜是一輩子都很謙恭,最後硬是靠著民心,被眾人黃袍加身,推上帝位。
不爭則爭,什麼都沒做,但其實什麼都做了。以退為進,不需要去逼堯,不需要去流放丹朱,他做好自己的事情,搞好人際關係,天下自然是他的。
大禹更不用說了,我把他列入五帝,就知道我對他有多麼推崇,僅次於顓頊,他在山海經里篇幅極大,我以後會單獨講他。
總之澤被蒼生,治水功業,讓他註定是帝。
不過他努力奮鬥了一輩子,為的可不只是自己,而是家族。
他的家族心極重,所以最後禪讓給伯益,卻只重用夏啟派系的人。
是以禪讓給伯益,伯益也坐不住!大禹一死,夏啟直接起兵造反,奪取天下。
至此,天下,不再有選舉,完美世襲。
舜可能是真謙恭,但禹一定是大心機。
伯益剛上台,就被夏啟殺掉,這背後都是禹給兒子鋪好的路。
這就是上古帝王的套路。
後世,王莽模仿了舜,篡了漢,卻沒能善終。
曹操模仿了禹,自己一死,曹丕代漢。
無論是王莽,還是曹操,乃至我們所熟知的各種類似故事,在我們的文明里,早就有先例。
我們所做的一切,古人早就玩過了。如果你們熟讀歷史,便會知道,現代的所有事情,除了日新月異的科技,其他沒有什麼新奇的。
人的本質……從未變過。
我們註定是個套路、權謀都玩出花來的民族。
你們基本了解了這些以後,可以再來看山海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