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7頁
「做得好,再加把力,不愧是你啊,以後我一定要傳位給你!」
通過這種方式,就像老闆激勵員工一樣,帝堯駕馭手下的同時,狂刷聲望。
當然,帝堯肯定玩得特別溜,選得對象,都是他看得出來,不可能接受自己禪讓的人。
許由淡泊名利,舜孝順至極,堯把他們都看清了,所以才敢這麼玩。
我個人猜測,許由估計是也看穿了帝堯,在此之前,帝堯就用過其他各種套路了,所以許由在聽到帝堯要讓位給他後,感覺受到了侮辱,跑去洗耳朵。
哈哈,瞎猜的。
另外戰國時期,假讓派還認為,大禹也是假讓,雖然真的讓伯益繼位了,可瞬間就被夏啟給滅了,連個泡都沒冒出來。
歷史上,伯益連個帝位都混不上,夏啟上位後,直接把伯益的事跡都抹得差不多了。
這怎麼可能呢?伯益就這麼弱?
肯定是大禹留了一手,大禹玩得比帝堯高明,在帝堯的基礎上,搞了一波反套路,表面讓位,實則所有人都是夏啟的人,等他死了,夏啟當然不服,直接起兵滅掉伯益,摧枯拉朽,繼而天下還是他們夏氏姒家的。
以上,就是我綜合燕王噲禪讓的原因,綜合墨子孔子荀子孟子等人的說法,所推論的戰國時期的兩派認知。
其中假讓派,為主流,真讓派,為小眾。
孔子其實都未必真心覺得帝堯真讓位了。他只是故意支持帝堯真讓的說法,想表明當時『禮崩樂壞啊!看看上古時期多樸素啊,你們怎麼就這麼胡亂揣測聖君呢?人家明明真心實意,你們非說他是故作姿態,純粹是小人啊!現在怎麼社會淪落成這樣了?完全沒有君子的立足之地了嗎?』
孔子想恢復周禮,所以他必須主張,越上古的生活越好,越上古的君王越賢明,越上古的社會越有道德。
我們想搞清楚上古堯舜禹到底是什麼樣的,就得先搞清楚,他們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什麼樣的。
繼而反推,根據其演變的規律和趨勢,得出上古一個大概的三帝原貌。
能找到的,最早評價堯舜禹的,就是孔子。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我懶得認真翻譯了,總之狂吹,他好偉大啊!仿佛渺小的人在面對浩蕩無垠的天空!
這是如何偉大的男子,他的統治一定會讓百姓感覺不到統治的存在,萬民生活得那樣自在和自然,這種無上的美德,沒有任何語言可以表達!
啊!光芒萬丈!
孔子用一種發自內心敬仰的口吻,去襯托帝堯的『人格之美』令人折服!
是啊,真美啊,所以他到底有什麼功績呢?
還是提了一點的,那就是堯制定了禮儀。煥乎其有文章,這句話指『禮』。
也就是說,在孔子眼裡,堯除了禮儀,啥也沒幹,剩下的只是『美德』!
懂了,這是個人格魅力型君王!建立的是一個聲望主義帝國。
這種美德,這種人格魅力,配上高大、華美、文明的禮儀,這就是帝堯時期,治理天下的核心競爭力。
記住這個概念,因為連孔子都只是這麼認為的話,說明帝堯封頂了也就是這樣,最高也就是用聲望美德人格魅力這種東西,穩定住了天下各個勢力,做到萬民咸服的。並沒有別的功績。
反推,山海經里的帝堯,上限就是這樣,不會有別的重要功勞。
那麼接下來是舜。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翻譯一下,就是帝舜有五位賢臣,天下就得到了治理。武王說過:「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說:「人才難得,不是這樣嗎?唐堯、虞舜時代以及周武王時,人才最盛。然而武王十位治國人才中有一位還是婦女,所以實際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還仍然服侍殷朝,周朝的這種美德,可以說傳說中的至德,也就是這樣了。」
孔子啥意思呢,很簡單,說舜會用人,是個管理型君主!
結合孔子對帝舜孝順的歌頌,以及帝舜小時候是個窮屌絲,父頑母囂弟傲,舜經常被排擠坑害,就這樣還能做一個完美的孝子,情商得高到什麼程度?
我們大約可以了解到,舜有能力,會用人,胸懷寬廣和頭腦靈活。
相比起帝堯的聲望流,帝舜屬於情商型選手,他就懂得拒絕、推讓帝堯的禪讓,而且拒絕時,恐怕說的情真意切,並且言語中特別給帝堯面子,而且他還總是幫助帝堯提高聲望,對帝堯的統治有著極大的輔佐作用。
所以帝堯非常喜歡舜,就總是拿著舜刷美德。這也同時讓舜,擁有更多的政治資本。
記住這個概念,連孔子都沒有拿出帝舜的任何實際功勞,說明帝舜封頂,也只是會用人,長袖善舞!
我推測舜在山海經時代中,大約是與人為善,同事、手下關係都處得非常好,情商極高的人。
那麼他善於用人,到底駕馭了哪些牛人呢?很多,但最有名的當然是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