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頁

    “(光緒)八年三月,朝鮮始與美國議約,請蒞盟。鴻章奏派道員馬建忠、水師統領提督丁汝昌,率威遠、揚威、鎮海三艘,會美國全權大臣薛裴爾東渡。四月初六日,約成,美使薛裴爾,朝鮮議約官申、金宏集盟於濟物浦,汝昌、建忠監之。十四日,陪臣李應浚齎美朝約文並致美國照會呈禮部及北洋大臣代表。”(《清史稿》卷三一三)

    美約訂後,韓人皆銜恨中國,又知中國不足恃,欲離其牢籠而獨立者頗不乏人。惟韓王昏庸愚懦,王后閔氏專橫且淫亂,朝政大權多出閔氏族。韓王父大院君李罡應者,久為不平,欲清君側以整朝綱。加以受中國逼迫,結美之屈辱條約,群情大嘩,大院君乃陰為煽惑。適韓京因合併軍營,短缺餉項,又給軍士以不堪之食,七月二十三日兵士嘯聚,直入長官私邸,大肆屠戮,閔氏族被害尤眾。漸至侵日使館,日花房公使幾被其禍,商民財產亦受侵害。公使逃至濟屋浦,遇英船救始得歸報政府。

    “六月,朝鮮大院君李罡應煽亂兵殺執政數人,入王宮,將殺王妃閔氏,脅王及世子不得與朝士通,並焚日本使館,在朝鮮練兵教師堀本禮造以下七人死焉。日使花房義質走回長崎。”(《清史稿》卷三一三)

    時清國北洋大臣李鴻章因母喪回籍,代理者為張樹聲,張聞韓警報,遂飛檄吳長慶帶隊赴韓,以清韓亂。此袁世凱發現於軍界之一大時機也。  

    袁世凱久居吳軍,磨礪以須,未獲一試,一聞軍事,遂向吳報奮勇。而吳軍久駐多疲弱,一旦整軍,官則藉故規避,兵則流竄逃奔,營務處及諸營員均紛紛請假。吳方恨諸人退縮,適世凱有奮勇之請,大嘉其志,遂派為援韓先鋒委員,兼帶親兵二百名前驅赴韓。世凱既得權柄,諸黨伴亦得所委任,遂長驅赴韓。抵韓即大肆殺戮,知變亂之起點由大院君之煽動,陽為派兵保護,而陰實困之,靜候吳全軍與丁汝昌水師軍艦皆抵韓境,再行發落。

    “時建忠、汝昌俱回國,鴻章以憂去,張樹聲署北洋大臣,電令建忠會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三艘東渡觀變。二十七日,抵仁川,泊月尾島,而日本海軍少將仁禮景范已乘金剛艦先至。朝鮮臣民惶懼,望中國援兵亟。建忠上書樹聲,請濟師:‘速入王京執逆首,緩則亂深而日人得逞,損國威而失藩封。’汝昌亦內渡請師。”

    “七月初三日,日兵艦先後來仁川,陸兵亦登岸,分駐仁川、濟物浦,花房義質且率師入王京。初七日,中國兵艦威遠、日新、泰西、鎮東、拱北至,繼以南洋二兵輪,凡七艘。蓋樹聲得朝鮮亂耗即以聞,遂命提督吳長慶所部三千人東援,便宜行事,以兵輪濟師,是日登岸。十二日,薄王京。十三日,長慶、汝昌、建忠入城往候李罡應,減騶從示坦率,罡應來報謁,遂執之,致之天津,而亂黨尚踞肘腋。十六日黎明,營官張光前、吳兆有、何乘鰲掩至城東枉尋里,擒百五十餘人,長慶自至泰利里,捕二十餘人,亂黨平。”(《清史稿》卷三一三)  

    “1882年8月,正當袁世凱在吳長慶軍中初露頭角的時候,朝鮮在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中,被裁的士兵們因欠餉而聚眾起義,發動壬午兵變。閔妃逃匿,李罡應乘機再奪政權。事變發生後,朝鮮政府無力應付,請清政府出兵援助。清政府交署理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張樹聲負責處理。張樹聲原任兩廣總督,也是李鴻章手下的一個淮軍軍閥。此時李鴻章死了母親。按照規定,官吏如有父母之喪,必須開缺回籍守制,三年服滿後才能再啟用。由於西太后非常信任李鴻章,所以調任他的親信部下張樹聲署理直隸總督。署理有一種暫時過渡的性質,隨時可以調開,這就說明清政府仍有用李鴻章回任直隸總督之意。”

    “張樹聲決定派兵援助朝鮮國王,調吳長慶所部六營開往漢城,另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戰艦三艘前往接應。吳長慶調動人馬時,袁世凱自告奮勇,願為開路先鋒,吳就派他組織前敵營務處,命其撥隊先行。”

    “漢城兵變時,日本駐朝公使館被焚,日本政府藉口興戎,派兵在仁川登陸。不料清軍先到漢城。在吳長慶的幫助下恢復了國王李熙的王位。由於朝鮮政變迅速解決,日本侵略者的文章便做不下去了。”(《袁世凱演義》)

    日本花房公使亦擁陸海軍長驅韓京,問罪韓廷。韓許日賠款五十萬元,並約設置守備兵二中隊保護使館。當日公使與韓廷談判時,袁世凱多方偵探,聞日公使與韓廷議結,又得賠款,大為不平。時袁之權力尚不能直達清政府,惟鼓吹吳長慶、丁汝昌輩,羽檄奔馳,以日索賠款於韓廷報告清政府,欲施干涉手段。清政府遂令駐日東京清公使及丁汝昌出為調停,而日國決然不許。袁乃請吳曰,可先將大院君拿問。遂於八月二十六日將大院君拿交丁汝昌水師軍艦,送天津交李鴻章審訊。

    “日使花房義質入王京,以焚館逐使為言,要挾過當,議不行。義質惡聲去,示決絕。朝鮮懼,介建忠留之仁川,以李裕元為全權大臣,金宏集副之,往仁川會議,卒許償金五十萬元,開楊華鎮市埠,推廣元山、釜山、仁川埠行程地,宿兵王京,凡八條,隱忍成約。自是長慶所部遂留鎮朝鮮。”(《清史稿》卷三一三)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