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4頁

    “八月甲午朔,以迴鑾有日,遣官告祭西嶽、中嶽。蹕路所經名山大川、古帝王陵寢、先儒名臣祠墓,並由疆吏遣官致祭。癸丑,詔以變法圖強示天下,並以劉坤一、張之洞條奏命各疆吏舉要通籌。丁巳,車駕發西安。己未,升允奏臨潼知縣夏良材誤供應,請褫職。皇太后命從輕議。升允自請處分,原之。九月己酉,命王文韶署全權大臣,袁世凱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史稿》卷二四)

    “光緒二十六年,義和拳事起,載漪等信其術,言於太后,謂為義民,縱令入京師,擊殺德意志使者克林德及日本使館書記,圍使館。德意志、澳大利亞、比利時、日斯巴尼亞、美利堅、法蘭西、英吉利、義大利、日本、荷蘭、俄羅斯十國之師來侵。七月,逼京師。太后率上出自德勝門,道宣化、大同。八月,駐太原。九月,至西安。命慶親王奕劻、大學士總督李鴻章與各國議和。二十七年,各國約成。八月,上奉太后發西安。十月,駐開封。時端郡王載漪以庇義和拳得罪廢,溥俊以公銜出宮。十一月,還京師。上仍居瀛台養疴。太后屢下詔:‘母子一心,勵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詔預備立憲。”(《清史稿》卷二一四)

    清光緒二十七年夏五月,袁世凱生母終於山東巡撫任所,遂上疏懇請開缺,回籍終制。疏上,奉廷諭云:  

    袁世凱電奏懇請回籍營葬,情詞哀切,具見孝思。惟山東地方關係全局,該撫勢難一日暫離。務當勉抑哀思,用資坐鎮。一俟大局定後,再行賞假回籍營葬。該撫之母教有義方,朝廷甚為褒許。該撫更當感激奮發,移孝作忠,共濟時艱,以副倚任。欽此。

    袁接右之電諭後,復上疏續懇。奉諭云:

    袁世凱現丁降服憂,理應守制。惟山東地方伏莽尚多,交涉尤關緊要。袁世凱撫東以來,辦理一切,均臻妥協,正賴該撫統籌全局,以濟時艱。袁世凱著賞假百日,即在撫署穿孝,假滿後改為署理,照常辦事,用副委任。山東巡撫著胡廷干暫行護理,遇有要事,仍著商同袁世凱妥為籌辦。欽此。

    是年秋九月,清直隸總督李鴻章薨於北京。八國和約甫定,惟俄之東三省退兵問題尚未解決。俄清之另約亦甫提議。李鴻章遺折力保袁世凱才堪代己。是月二十七日,由山西行在電傳諭旨云:

    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著袁世凱署理。未到任以前,著周馥暫行護理。欽此。

    袁世凱奉諭後,仍以母喪在身,疏請收回成命。詔旨不許,且促其迅速就道。蓋自李鴻章薨後,一班頑固黨皆以兩宮回京,恐有不測者。先是清國向各國求和,派李鴻章督直為議和全權大臣。李由廣東抵上海,晤某國全權大臣,告李鴻章曰,清之皇位屬滿洲人,而滿人多無學識,屢釀野蠻之禍。今有倡議廢其統系者,以公代之。其有意乎?李以雙手掩其耳,示不敢聞也。其後各國全權大臣在北京會議,某使復申前議,復有某國全權大臣首出難之。蓋某國欲媚滿人,以占領東三省也。此議雖成子虛,然東洋各報紙已紛紛載之,早聞於西太后之耳。至是清廷上下議論紛歧,西太后行止旁皇,凡事皆取決於袁世凱及岑春煊矣。  

    第五章 調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時期

    兼北洋大臣之時期

    第一節復促練兵

    袁既奉旨催促,遂由東北上。節錄其接印視事奏疏於下:

    (上略)臣於本月十一日自濟南束裝就道,星馳北上,十六日行抵高陽途次,准護督臣周馥將欽差大臣關防、直隸總督關防、長蘆鹽印信各一顆,並王命旗牌文卷等件。(中略)齎送前來。臣於十七日恭設香案,遙望行在叩頭謝恩,敬謹接收。即於是日馳詣保定省城,到任視事。伏查直隸居天下封疆之首,北洋當各國交際之沖,在平時且措手為難,至今日尤仔肩倍重。臣駑庸自顧,蚊負堪虞。惟有殫竭血誠,勖勉夙夜,舉凡軍務洋務,以及地方善後更新各要政,次第規畫,切實經營,知公家之利無不為,酬高厚之恩於萬一。

    袁蒞任後,一面與各國議撤兵事,一面密請兩宮迴鑾,並囑李蓮英轉稟西太后,回京可保萬全。於是迴鑾之意遂決。復下詔云:

    現在時局漸定,回京有期。袁世凱共保東南疆土,盡心籌畫,卓著勳勞,白應同膺懋賞,署直隸總督袁世凱,著賞加太子少保銜。欽此。

    袁得詔,知迴鑾有期,督修蹕路。路成,遂往迎鑾。十一月十五日申刻,遇清之兩宮於順德途次,當即召見,溫慰良殷。時兩宮之視袁世凱與岑春煊如左右手。是月二十五日下詔云:  

    署直隸總督袁世凱,山西巡撫岑春煊,著加恩賞穿黃馬褂,並在紫禁城內騎馬。欽此。

    兩宮迴鑾後,安然無事,聯軍亦退出北京,復睹太平景象。西太后之信任袁世凱,及眷注之隆,得君之專,為從來疆臣所未有。是年十二月二日,復下詔云:

    現值時局大定,亟宜整頓路礦,以開利源。著仍派王文韶充督辦路礦大臣,加派翟鴻機充會辦大臣,張翼幫同辦理。其關內外鐵路事宜,改派袁世凱接收督辦,胡熵芬會同辦理。務各認真籌畫,實事求是,以保利權。欽此。

    是月初七日又下詔云:

    袁世凱著參預政務事宜。欽此。

    聯軍退出,義和拳又有死灰復燃之機。然中國之朝野上下,經一番挫折,長一番知識,一切要政皆任袁所為,並無阻力。至西太后之於袁,無不言聽計從。乃袁以伏莽未靖,非兵不能鎮懾,於是上練兵疏。袁此次練兵,其學問又進一步,居然仿文明徵兵之制度,清廷許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