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頁

    一代英雄或梟雄或奸雄,就落得這個下場。

    這,大概是王敦始料未及的吧?

    事實上,王敦的理想至少是做曹操。他擔任東晉大將軍時最喜歡的詩,就是曹操的《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據說,他在吟誦這詩時,會用玉如意去敲擊玉唾壺,以至於壺口都被敲破。

    王敦沒想到的,王導也想不到。王導大約是想做周公或者諸葛亮的,儘管他的抱負要小得多。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有謀逆之心。然而王敦卻鬧出了驚天大案,而王導與王敦的關係則無論如何都無法撇清。

    那麼,此刻的王導又在哪裡?

    政客王導王導帶領子弟族人在宮門外待罪。

    這是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正月,王敦以討伐奸臣的名義反於武昌,晉元帝司馬睿也針鋒相對地下詔要御駕親征討伐王敦。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里外不是人的王導除了待罪宮門也別無選擇。

    不少人都替他捏把汗。

    司馬睿卻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他接見了王導,並讓他穿上朝服。誠惶誠恐的王導跪下來磕頭謝罪說:亂臣賊子歷代都有,沒想到竟出在臣的家族。

    元帝則以最高禮遇回答王導。他光著腳走下御座,握著王導的手叫著他的字說:茂弘,這是什麼話!朕還要把千里江山都託付給你呢!

    王導渡過了難關。

    從此,他成為東晉官場的不倒翁。元帝駕崩後,王導又輔佐了明帝和成帝,是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

    原因當然首先是政治上的。兩晉原本是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偏安江左的東晉更必須依靠世家大族,王導代表的琅邪王氏當然不容小看。但王導的穩坐釣台,卻不能不歸結為他特別會做人,也特別會做官。

    與王敦的跋扈相反,王導的為人要隨和得多,也周全得多。有一次,他同時接待數百客人,卻很快就發現一位臨海來的和幾個胡人落落寡歡。於是王導走到臨海那人跟前說:您一出來,臨海可就沒人了。

    那人很高興。

    王導又走到胡人跟前,用他們信仰的佛教禮儀彈著手指打招呼說:蘭闍(闍讀如舌,蘭闍為梵語音譯,意為清靜無煩惱)!蘭闍!胡人都笑了起來。

    結果,四座皆歡。

    後來甚至有人說,任何人與王導交往,哪怕只是初次見面,感覺也像老朋友。

    這樣的公關大師,自然也是調和矛盾的高手。王敦第二次作亂時,明帝曾下令拆除朱雀門外的浮橋。然而負責此事的丹陽尹溫嶠(讀如叫)不但沒有執行,上殿以後也不謝罪,還索要酒肉。明帝龍顏大怒,殿堂之上氣氛非常緊張,所有人都戰戰兢兢,不敢多說一句。

    打圓場的又是王導。

    王導是最後上殿的。他一進來就發現事情不對,也立即就發現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便光著腳下地請罪說:天威有如雷霆,竟然使得溫嶠沒有機會謝罪了。

    這個說法讓溫嶠和明帝都有了台階。溫嶠立即乘勢下拜謝罪,明帝的臉上也多雲轉晴。局面如此得到扭轉,實在是只有王導才能做到的。

    事實上,善於化解矛盾,也是東晉皇帝不得不倚重王導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那個半身不遂的帝國實在是矛盾重重。權臣與權臣,士族與士族,都不消停。沒有王導這樣一個和事佬從中斡旋,他們的皇位其實坐不穩。

    王導也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因此把政權的穩定放到了第一位。他在以丞相之職兼任揚州刺史時,曾經派人到各郡督察。這些按察官員回到建康後,便集體向王導匯報各處郡守的優劣短長,只有顧和一言不發。

    顧和是顧榮的族子,他的意見王導當然很重視。

    王導問:老弟聽說了些什麼?

    顧和說:明公身為首輔,應該網漏吞舟,怎麼能靠收集風言風語和小道消息而行明察之政呢?

    王導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江東世家大族的心裡話和政治訴求。他也很明白,作為外來政權,對江東本土的事情最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他對顧和連連稱善,弄得那些認真負責的官員甚感無趣。

    此後王導秉承的原則,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在晚年甚至什麼都不過問,只管畫諾。王導這樣嘆息說:大家都說我糊塗,總有一天你們會懷念這糊塗。

    這就不是政治家,只能叫政客了。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在於:前者多少有些理想,後者卻只有現實。那麼請問:王導有理想嗎?沒有。

    但,王導大事不糊塗。

    有一次,北方名士在長江邊聚會。當時風和日麗,江水滔滔,天地之間充滿詩情畫意。這時,座中一人卻喟然嘆息說:風景還是一樣的好,只是黃河換成了長江。

    所有人都哭了起來。

    王導卻沉下臉來義正詞嚴地說:我等正當同心協力報效朝廷收復中原,豈能像囚徒一樣哭哭啼啼!

    此言一出,所有人又都收淚道歉。

    這事往往被看作王導光彩奪目的一筆,卻其實同樣出於現實的考慮。事實上,北方士族剛剛南下時,既沒有信心也沒有信念;而穩定人心鼓舞士氣的唯一辦法,是高舉政治正確的旗幟。所以,王導必須喊出“打回老家去”的口號。至於中原能否收復,卻未必是他真正想知道的。

    他只知道,東晉王朝必須保住。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