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6頁

    劉宣這番說辭很有意思,因為沒有一句是合乎事實的。

    首先所謂分清敵我純粹是胡扯,鮮卑與匈奴結下的仇怨一點也不淺,如今在漠北匈奴故土上縱橫馳騁的就是鮮卑人。匈奴強盛的時候沒少欺負鮮卑,如今鮮卑兵強馬壯了,也並沒有給匈奴好臉色看。劉宣的真心話不好意思說出口,其實就是鮮卑人太強大,惹不起,漢人內亂有機可乘,我們還是打漢人好了。

    其次,劉宣在向劉淵呈說天命,而“天下有德者居之”這一套是中原士人的思維方式,劉宣的匈奴祖先可不信奉這個。尤其滑稽的是,劉宣呈說天命的結果竟然是“復呼韓邪之業”,需知當年呼韓邪單于並沒有天命所歸,他始終只是漢朝皇帝的北部藩臣而已,所以劉宣的話是有矛盾的,如果匈奴只是想“復呼韓邪之業”,他們就應該離開繁華富庶的中原,揮師北上去打鮮卑,奪回祖先的土地,而不是向南進發,與漢人為難。

    由此可知,劉宣他們並不是要恢復匈奴故國,而是打算在漢人的土地上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甚至取代司馬氏成為天下人的共主。

    如果他們是純粹的匈奴人,則根本不用顧忌“受天明命”那一套,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如果他們是漢人,也可以學習陳勝登高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偏偏他們是漢化的匈奴,夾在中間不尷不尬,劉宣等人是讀《毛詩》、《左傳》等典籍長大的,吸收並且已經認同了儒家那套關於“天命”的說法,一說起稱王稱帝馬上聯想自己祖先的積德夠不夠。結果劉宣臉皮不夠厚,忘不了自己的蠻族出身,追溯祖宗八代只有呼韓邪單于最拿得出手,於是就把呼韓邪推了出來,說出如此一番不倫不類的話。

    相比於劉宣,劉淵的臉皮可厚多了。聽罷劉宣的話,劉淵點點頭,說:“祖爺爺(劉宣輩分很高)所言甚是,不過——既然可以作崇山峻岭,我何必又去作區區小土坡呢!自古帝王出生可沒有固定的區域,大禹是個西戎,周文王是個東夷,但他們都因為有德而得到上天授命。如今我有軍隊十餘萬,都可以一當十,擂著軍鼓南下討伐晉國就如摧枯拉朽一般,上可以一統天下,成就與漢高祖比肩的偉業,下不失割據北方,作魏武帝曹操;呼韓邪單于區區藩臣,何足效仿?

    “我雖然受天明命,但是晉人未必跟從。劉漢王朝曾統治天下四百年,恩德結於人心,百年前昭烈皇帝劉備憑藉人心所向,崎嶇於西蜀群山之中,以一州之地與中原抗衡。我是漢王室的外甥,並且我的先祖曾與漢朝皇帝約為兄弟,如今兄亡弟紹,由我來繼承漢室江山,這不是蠻合適的嘛?

    “所以,我們新的國號就叫‘漢’,向天下人表明我是漢王室後人,收攏人望。”

    從這番話可知,在劉淵眼裡呼韓邪單于算是沒出息的,劉淵巴不得自己是漢人,真的姓劉,最好真的是漢王室後裔。如果此時漢高祖劉邦與冒頓單于同時顯靈,估計劉淵就背宗忘祖,直奔漢高祖而去了。

    劉淵將都城遷回左國城。劉宣等人請他稱帝,劉淵說:“當今天下未定,且可學高祖,先稱漢王。”於是設壇在南郊祭天,劉淵發布詔書自稱“漢王”,大赦境內,改元元熙。劉淵那詔書令後人忍俊不禁,因為他腆然以漢室後裔自居冒認祖宗,開口閉口“我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云云,對於匈奴祖先則不著一字——劉淵似乎忘記了,這些他要冒認的祖宗是他真正祖宗的世仇,曾殺得他真正祖宗亡國亡種,幾乎滅絕。

    因為冒出這麼一個莫名其妙的玄孫,漢高漢文漢武等人的神位消失了一百多年之後,又出現在人間的太廟裡。劉淵太廟裡供奉的劉姓皇帝,估計是史上最全的,除了兩漢的三祖五宗,連蜀漢的昭烈帝劉備與後主劉禪的神位也都在。劉禪客死他鄉沒有諡號,劉淵做主追諡他為“孝懷皇帝”。

    一年前張昌在荊州起事的時候就曾借用了劉漢的名號,一年後相似的事情又在并州發生,由此可見兩漢王朝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漢”這一個朝代的國號最後成為我們民族的稱謂,並非偶然。

    并州原是東嬴公的勢力範圍,突然冒出個漢國漢王。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何況劉淵還是成都王的黨羽。

    東嬴公向并州北部的鮮卑拓跋部借兵圍剿劉淵。鮮卑拓跋部從曹魏時期開始就向中原稱臣,此時在名義上還保持著臣服的姿態。當時拓跋部分為三部,分別居住於幽并兩州,東嬴公接觸的那一部首領是拓跋猗戦,北魏建立之後他被追認為魏桓帝。

    拓跋猗戦與東嬴公夾擊劉淵,大敗匈奴於西河、上黨兩郡,但在鮮卑人退卻之後,東嬴公獨立面對劉淵,則連遭敗績。當年十二月,東嬴公派將軍聶玄討伐劉淵,雙方戰於中部匈奴所在的大陵,聶玄大敗而歸;劉淵派養子劉曜進攻上黨郡,得泫氏、屯留、長子、中都等縣邑。

    次年,劉淵進逼晉陽,東嬴公再次向拓跋猗戦借兵,拓跋猗戦派出輕騎數千,臨陣斬殺匈奴將領綦母豚,解東嬴公之圍。但是沒過多久,拓跋猗戦就病死了,隨後鮮卑內亂不止,東嬴公無法再求得援軍,在并州每況日下。

    東嬴公勉力支持了兩年。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二月,也就是“八王之亂”落下帷幕的這個月,彈盡糧絕的東嬴公(當時已增封為東燕王)棄州而逃,從狹窄的井陘越過太行山向東逃竄,跟隨他一起逃亡的有并州官民二萬餘戶。這些流離失所的難民形成了一股軍事力量,這股軍事力量在西晉末年的北方抗擊匈奴、羯人,態度最堅決、鬥爭最頑強。這股軍事力量的名字十分悲壯悽慘,叫“乞活”。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偏偏他們是漢化的匈奴,夾在中間不尷不尬,劉宣等人是讀《毛詩》、《左傳》等典籍長大的,吸收並且已經認同了儒家那套關於“天命”的說法,一說起稱王稱帝馬上聯想自己祖先的積德夠不夠。結果劉宣臉皮不夠厚,忘不了自己的蠻族出身,追溯祖宗八代只有呼韓邪單于最拿得出手,於是就把呼韓邪推了出來,說出如此一番不倫不類的話。

    相比於劉宣,劉淵的臉皮可厚多了。聽罷劉宣的話,劉淵點點頭,說:“祖爺爺(劉宣輩分很高)所言甚是,不過——既然可以作崇山峻岭,我何必又去作區區小土坡呢!自古帝王出生可沒有固定的區域,大禹是個西戎,周文王是個東夷,但他們都因為有德而得到上天授命。如今我有軍隊十餘萬,都可以一當十,擂著軍鼓南下討伐晉國就如摧枯拉朽一般,上可以一統天下,成就與漢高祖比肩的偉業,下不失割據北方,作魏武帝曹操;呼韓邪單于區區藩臣,何足效仿?

    “我雖然受天明命,但是晉人未必跟從。劉漢王朝曾統治天下四百年,恩德結於人心,百年前昭烈皇帝劉備憑藉人心所向,崎嶇於西蜀群山之中,以一州之地與中原抗衡。我是漢王室的外甥,並且我的先祖曾與漢朝皇帝約為兄弟,如今兄亡弟紹,由我來繼承漢室江山,這不是蠻合適的嘛?

    “所以,我們新的國號就叫‘漢’,向天下人表明我是漢王室後人,收攏人望。”

    從這番話可知,在劉淵眼裡呼韓邪單于算是沒出息的,劉淵巴不得自己是漢人,真的姓劉,最好真的是漢王室後裔。如果此時漢高祖劉邦與冒頓單于同時顯靈,估計劉淵就背宗忘祖,直奔漢高祖而去了。

    劉淵將都城遷回左國城。劉宣等人請他稱帝,劉淵說:“當今天下未定,且可學高祖,先稱漢王。”於是設壇在南郊祭天,劉淵發布詔書自稱“漢王”,大赦境內,改元元熙。劉淵那詔書令後人忍俊不禁,因為他腆然以漢室後裔自居冒認祖宗,開口閉口“我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云云,對於匈奴祖先則不著一字——劉淵似乎忘記了,這些他要冒認的祖宗是他真正祖宗的世仇,曾殺得他真正祖宗亡國亡種,幾乎滅絕。

    因為冒出這麼一個莫名其妙的玄孫,漢高漢文漢武等人的神位消失了一百多年之後,又出現在人間的太廟裡。劉淵太廟裡供奉的劉姓皇帝,估計是史上最全的,除了兩漢的三祖五宗,連蜀漢的昭烈帝劉備與後主劉禪的神位也都在。劉禪客死他鄉沒有諡號,劉淵做主追諡他為“孝懷皇帝”。

    一年前張昌在荊州起事的時候就曾借用了劉漢的名號,一年後相似的事情又在并州發生,由此可見兩漢王朝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漢”這一個朝代的國號最後成為我們民族的稱謂,並非偶然。

    并州原是東嬴公的勢力範圍,突然冒出個漢國漢王。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何況劉淵還是成都王的黨羽。

    東嬴公向并州北部的鮮卑拓跋部借兵圍剿劉淵。鮮卑拓跋部從曹魏時期開始就向中原稱臣,此時在名義上還保持著臣服的姿態。當時拓跋部分為三部,分別居住於幽并兩州,東嬴公接觸的那一部首領是拓跋猗戦,北魏建立之後他被追認為魏桓帝。

    拓跋猗戦與東嬴公夾擊劉淵,大敗匈奴於西河、上黨兩郡,但在鮮卑人退卻之後,東嬴公獨立面對劉淵,則連遭敗績。當年十二月,東嬴公派將軍聶玄討伐劉淵,雙方戰於中部匈奴所在的大陵,聶玄大敗而歸;劉淵派養子劉曜進攻上黨郡,得泫氏、屯留、長子、中都等縣邑。

    次年,劉淵進逼晉陽,東嬴公再次向拓跋猗戦借兵,拓跋猗戦派出輕騎數千,臨陣斬殺匈奴將領綦母豚,解東嬴公之圍。但是沒過多久,拓跋猗戦就病死了,隨後鮮卑內亂不止,東嬴公無法再求得援軍,在并州每況日下。

    東嬴公勉力支持了兩年。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二月,也就是“八王之亂”落下帷幕的這個月,彈盡糧絕的東嬴公(當時已增封為東燕王)棄州而逃,從狹窄的井陘越過太行山向東逃竄,跟隨他一起逃亡的有并州官民二萬餘戶。這些流離失所的難民形成了一股軍事力量,這股軍事力量在西晉末年的北方抗擊匈奴、羯人,態度最堅決、鬥爭最頑強。這股軍事力量的名字十分悲壯悽慘,叫“乞活”。

', intro:'', //章節vip標識 vipStatus : 0, //上一章id prevId :'4495c11232c37', //下一章id nextId :'2075ebf4d8304' }; book.chapterUrl = '/book/113661/chapterId.html'; book.url = '/novel/113661.html' user.Info = { "id":0, "recommend":0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