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4頁

    回到永康二年,回到趙王篡位。

    篡位的過程就像是一場心虛的鬧劇。

    孫秀是徐州琅琊郡人,青、徐兩州地方盛行“五斗米教”,當地的豪強大戶幾乎家家信奉,琅琊王氏就世代信奉五斗米教,即使晉末渡江之後這個習慣依舊沒改。

    道教興起於東漢末,隨後很快就蔓延開來,再經“太平道”黃巾起義這麼一鬧,家喻戶曉。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但是道教仍在蓬勃發展。五斗米教的“師君”張魯甚至憑著手下教徒占據漢中,建立教政合一的政權。後來張魯政權被曹操攻滅,但是五斗米教依舊如火如荼地發展。

    西晉末,日後牢牢占據宗教頭一把交椅的佛教勢力還不值得一提,西起蜀中、東至臨海、北至青州、冀州,到處可見道教徒的身影。蜀中李氏成漢政權就以五斗米教教魁范長生為“四時八節天地太師”;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荊州張昌叛亂就利用道教來招集部眾;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青州北部(今日煙臺附近)發生了以劉伯根為首的道教徒叛亂;直到百年後的東晉末年,江南還爆發五斗米教教魁孫恩領導的叛亂,直殺得伏屍百萬血浸江南,令東晉朝廷名存實亡。孫恩是誰?就是孫秀的同族後輩。  

    在永康二年,孫秀就利用道教的神神道道替趙王製造輿論。他先派一個牙門將叫趙奉的,假裝得到趙王他爸,也就是宣帝司馬就的託夢,司馬懿在夢裡命令小兒子“早入西宮”,意思就是讓他做皇帝。

    也許司馬懿覺得託夢的效果不夠好,於是沒過幾天,就有人看見宣帝在洛陽北部的邙山顯靈,還是表達希望趙王做皇帝的意思。趙王聞訊十分感激,趕緊在邙山上替老父親立廟。

    然後,又是天降祥瑞啊,天星異動啦,各地都出現了莫名其妙的超自然現象,內容只有一個:宣帝顯靈,批示趙王該做皇帝了。

    永康二年正月乙丑,各宗室諸侯王、文武百官紛紛向趙王勸進,連傻皇帝司馬衷也突然開了竅,寫了一道禪位的詔書給趙王,當然,詔書上留的是孫秀的字跡。

    尚書令滿奮持節宣讀禪讓詔書,身後站著尚書僕射崔隨、太子詹事裴劭、左軍將軍卞粹、散騎常侍義陽王司馬威等黑壓壓一大群人。趙王一開始很謙虛,“偽讓不受”,但是大夥死命哀求,最後趙王逼不得已,只好笑納。

    隨後,早已等得不耐煩的左衛將軍王輿與前軍將軍司馬雅等人,率領五千披掛整齊的禁軍湧入殿中,招來負責殿中安全的禁軍三部司馬,通告趙王受禪,請表明立場,要麼擁戴立功,要麼以身殉國。三部司馬一看對方人多勢重,哪敢不從。於是當天晚上,趙王的心腹張林率禁軍屯守皇城各大門,黃門郎駱休與散騎常侍義陽王司馬威進宮去奪皇帝璽綬。  

    義陽王司馬威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重孫,算起來是惠帝司馬衷的從弟,據說此人“凶暴無操行”,一向“諂附趙王倫”。這次他為了向趙王邀功請賞,充當了急先鋒,原以為此事輕而易舉,不料傻子皇帝司馬衷竟然也知道皇帝玉璽意義重大,抱在懷裡死活不給。司馬威連哄帶騙始終不能得逞,急了,就衝上去和惠帝肉搏。

    傻子發起蠻力來勁還很大,司馬威久奪不下怒火攻心,就顧不得什麼金枝玉葉,抓起惠帝的手使勁一掰。這一掰壞事了!玉璽到手了,可是惠帝被掰哭了。司馬衷含淚捂著被掰傷的手指,充滿仇恨地盯著司馬威,傻子輕易不記仇,但一記就是一輩子。趙王倒台後,司馬威因為這一無禮行為而遭受殺身之禍。

    皇帝璽綬到手,禪讓詔書已受,趙王從此刻起就是晉朝的皇帝了。於是,趙王按天子法駕的規格安排鹵簿,入主皇宮,大赦天下,改元為“建始”。

    新皇帝已立,舊皇帝怎麼辦呢?趙王命令尚書和郁,侍中、散騎常侍琅邪王司馬睿,中書侍郎陸機送司馬衷出宮。司馬衷乘坐雲母車,隨行鹵簿數百人,從華林園西門出宮,入居金墉城。

    金墉城在接待過太后、皇太子、皇后之後,終於迎來了這位身份最為顯赫的客人。  

    第二天丙寅日,趙王尊奉司馬衷,也就是他的侄孫為太上皇,把金墉城改名為永昌宮,趙王派遣心腹張衡守衛永昌宮,當然張衡的實際作用是幽禁監視。趙王又廢黜了皇太孫司馬臧,封其為濮陽王,一併送到永昌宮陪傻子爺爺享福,八天之後,即永康二年正月癸酉,趙王派人殺死了尚在沖齡的濮陽王。

    整個篡位的過程中,趙王沒有遇到任何阻力,晉朝的臣子們很好地保持了“國事與我無關”的傳統,唯一的例外據說來自侍中嵇紹。義陽王司馬威入宮收皇帝璽綬,問嵇紹:“聖上效法堯、舜之舉進行禪讓,你是什麼立場?”

    嵇紹厲聲喝道:“有死而已,終不有二!”司馬威大怒,拔劍相向。據說趙王篡位後,嵇紹主動隨司馬衷去金墉城居住。

    這一段敘述出自清朝人湯球編輯的《三十國春秋》,與《晉書》中不符,《晉書》中說趙王篡位後,嵇紹仍心安理得地做他的侍中。孰真孰偽難以辨別,但即使嵇紹當時沒有辭職以示抗議,也無需苛求,許多累世受司馬家寵信的朝臣,也都接受了趙王的偽職,如何曾之子何劭,他被任命為太宰。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