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如此磕磕磕碰碰地過了三個月,汝南王大概認為自己已經在洛陽站穩了腳,他忍不住要對楚王下手了。汝南王與衛瓘決定,撤掉楚王的兵權,起用臨海侯裴楷接任北軍中候。做出這樣的一個決定,不知是因為汝南王太昏庸,不知死活;還是衛瓘太精明,兵行險招。
裴楷、字叔則,河東聞喜人,是一個風流名士,善於清談,可以使“左右屬目,聽者忘倦”,為人“風神高邁,容儀俊爽,博涉群書,特精理義”,時人稱之為“玉人”。
裴楷是兩朝老臣,但不是先帝的重臣,他更多是以一種名士的姿態優遊於朝堂的。當初武帝抽籤抽到晉朝的帝位只能傳“一”,皇帝很尷尬,眾臣大驚失色,誰都不敢吱聲,只有裴楷侃侃而談:“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馬屁拍得高雅不俗,龍顏大悅。
啟用裴楷來掌管洛陽禁軍,他性格好是一個重要原因。裴楷“性寬厚,與物無忤”,這樣的人肯定無害、讓人放心。而且更可喜的是,裴楷與汝南王、與衛瓘都是兒女親家,裴楷的長子娶了汝南王的女兒,裴楷的女兒嫁給了衛瓘的兒子。前面說過,裴楷還有一個兒子娶了楊駿的女兒,當時高門貴第之間的政治婚姻之多可見一斑。
但若說將兵權交給裴楷僅僅是為了自身安全,也許還失之表面。許多政治動作好比蘭花拂穴手,看似無意縹緲,實則致命。先前說過裴楷是賈充的政敵,楊駿倒台時,裴楷險遭賈皇后的暗算,現在這個敏感的時期讓裴楷掌握洛陽禁軍,不禁讓人浮想聯翩:莫非汝南王打算一箭雙鵰?在拔除楚王這顆釘子的同時,埋下以後剷除賈皇后的伏筆?
因此這一份任命,不僅震怒了楚王司馬瑋,連賈皇后也快要在幕後坐不住了。
幸好裴楷本人的腦子還是清醒的,在楊駿主政期間,他擔任著太子少師這麼一個可有可無的悠閒職務,現在突然一躍而起要成為北軍中候,別說旁人,裴楷自己都大吃一驚。他已過知天命之年,而且身體也不好,患有“渴利疾”,就是一直感到口渴要喝水的病,現代人估計實際就是糖尿病,漢代的司馬相如也患有這種病。
五十病夫何所求?何必要摻和進殺戮場自尋死路?裴楷堅決推辭任命,他預料到內亂將起,為了避禍,他要求外放去做地方官,惠帝於是任命他去襄陽接替楚王,做安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一計未成,汝南王就打算蠻幹,蠻幹的策略很老套,當年武帝就曾玩過。汝南王直接上書惠帝,“奏遣諸王還藩”,矛頭還是指向楚王,想趕他出京城。
賈皇后得知這一份奏摺高興壞了,這就是壓垮楚王的最後一根稻草啊。賈皇后也使壞,不說行也不說不行,把這份奏摺交與朝臣廷議。
朝臣們看到這一份奏摺,臉色全都變了,此時亂表態站錯隊,小心日後萬箭穿心。所以大家都噤口不言,只有衛瓘站了出來表示贊成。
那天朝堂上,楚王的臉色肯定陰沉得可怕,他已經忍無可忍,他仇恨的眼色已經鎖定汝南王、衛瓘兩人。賈皇后看在眼裡,喜在心頭,她已經成功的把火苗點上,現在只要輕輕煽點風,那烈焰就要衝天而起了。
三、洛陽六月又飄血
汝南王已走到人生的尾端,現在唯一的懸念,就是由誰、在何時打開這扇末日的大門?
答案竟然是衛瓘。他原本要懲辦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沒想到這個小人物是碰不得的導火索。
這個小人物叫岐盛,曾經與楊駿關係不錯,現在改投在楚王門下,擔任楚王舍人。岐盛據說人品不好,“薄於行”,衛瓘“惡其為人,慮致禍亂”,所以打算將他收捕治罪,不料風聲走漏了。
岐盛情急之下狗急跳牆,小人物的能量可一點都不小,他與同僚、楚王長史公孫宏商議之後,決定替楚王把憋在心裡的話都說出來。他倆找到了風頭正健的積弩將軍李肇,假稱是楚王派來的代表,向惠帝秘奏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瓘要造反。
李肇收到秘奏,急忙回宮稟報,《晉書》上說“後不之察”,意思是說賈皇后沒有察覺這是岐盛與公孫宏小人作祟,所以讓惠帝下詔誅殺汝南王等。賈皇后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還是確實受人蒙蔽,這個只有天知道了。
整個事件如果仔細推敲,其實布滿疑云:
首先,衛瓘上書請求誅殺楚王官吏,這種機密怎麼會走漏?
其次,李肇宿衛殿內,岐盛等人怎麼可能說見就見?到底是岐盛、公孫宏主動去找李肇,還是李肇自己送上門來的?
再次,岐盛、公孫宏平時“為(司馬)瑋所昵”,得知了危險,為何不向楚王求助,卻採用如此極端的方法,將楚王往火坑裡推?
綜上種種不合理,已經無法得到解答,只能永遠沉入歷史的河底。後人只知道,當天黃昏時,楚王收到了皇帝哥哥的密詔,密詔言簡意賅:“太宰、太保欲為伊、霍之事,王宜宣詔,令淮南、長沙、成都王屯宮諸門,廢二公。”
楚王此時肯定是欣喜若狂,忍了多少窩囊氣,今天終於要刺刀見紅了。但是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楚王心中閃過一絲疑慮。楚王說,這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得復奏聖上,再次請示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