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在強大的壓力之下,齊王一方內部崩潰了,齊王長史趙淵臨陣倒戈,他斬殺了中領軍何勖,生擒齊王向長沙王獻誠,巷戰結束。是役禁軍死傷過萬,此外還有不少朝臣死於亂兵之中,或者葬身於火海之內,侍中嵇紹就差點被冷箭射死。
齊王被押至殿前,惠帝雖然智力有缺陷,卻還記得齊王是當初解救他出金墉城的功臣,他想赦免齊王死罪,但長沙王不依。長沙王僥倖得勝,心中沒有自信,他此刻在洛陽根基薄弱,留著齊王就好比打蛇不死,是個嚴重的隱患,所以他不顧皇帝意見,呵叱左右快將齊王拉出去斬首。齊王再三回首望著惠帝,惠帝卻始終沒有再說話,齊王於是被斬首於閶闔門外。
長沙王將齊王首級傳閱六軍,所有齊王黨羽都被夷三族,被處死的人超過兩千;齊王的弟弟北海王司馬寔,兒子淮陵王司馬超、樂安王司馬冰、濟陽王司馬英都被押入金墉城,齊國王位由東萊王司馬蕤的兒子司馬炤繼承。齊王的屍體被遺棄在宮城以西的西明亭,三天都沒有人收斂,最後齊王故吏荀闓、李述、嵇含冒險替他殯葬。
齊王的敗亡迅如山崩,從執政大臣到階下囚,再到一具死屍,其中只間隔三天。此時永寧二年(公元302年)只剩下十幾天了,但是長沙王與天下更始的心情無比急切。於是就在齊王被斬的當天,惠帝下詔大赦天下,改永寧二年為太安元年。
這個年號一改,齊王執政的痕跡就徹底清除了。西晉歷史又翻過了血腥的一頁。
齊王被誅,朝廷改元大赦的消息,通過像血管一樣遍布全國的驛道,飛快的傳遍大江南北。局勢的發展如此兔起鶻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中最驚訝的應該就是李含。
長安離洛陽並不遠,急行軍一天一夜就可以到達,但是為了給齊王留出足夠的時間來殺死長沙王;也為了等成都王出兵,雙管齊下夾擊洛陽,李含指揮關中軍緩慢行軍,一天才走二三十里,前鋒張方出關之後也止步於司州弘農郡。
齊王死訊傳來時,李含甚至還沒有出雍州地界,他只到達了長安以東幾十里處的陰盤;而張方則屯兵洛陽以東一百二十里處的新安,熟悉秦漢史的朋友對這個地名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五百年前楚霸王項羽在此處坑殺過二十萬秦國降卒。
齊王的死使李含措手不及,關中軍以討伐齊王為出兵的藉口,齊王一死就變得師出無名。李含只好下令班師,撤回長安,一番辛苦最後竟然是替長沙王做了嫁衣,李含與河間王心中懊惱不已。
齊王死訊傳到鄴城,成都王也後悔當斷不斷,坐失了良機。如今除狼得虎,洛陽落入長沙王手中,自己依然一無所得。
兩大強藩全都心懷不滿,那麼新得志的長沙王處境就很危險了。
第八章長沙王
一、天下未亂蜀先亂
明眼人一望便知,齊王雖死但禍亂未已,河間王勞而無功,肯定不會就此罷休。長沙王沒有足夠的實力抵禦河間王,即使他歪打正著取得執政地位,終究還是會落入他人之手。
長沙王對於自己的力量與處境也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當初齊王有幾十萬軍隊作為後盾,他沒有;齊王有豫州、荊州兩大軍事重鎮引為奧援,他也沒有;他驟得的權勢目前就像無源之水,很容易乾涸掉。這個客觀事實決定了長沙王不可以像齊王那樣獨斷專行,長沙王是“八王”之中行事最謹慎低調,態度最謙和恭謹的一位。
長沙王的謹慎低調主要表現在他對權力欲望的克制,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他的官職。
齊王執政期間,長沙王由撫軍大將軍兼領左軍將軍,後來升遷至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官秩越來越高的同時手中的實權卻越來越少,這種明升暗降的伎倆是歷代當政者都熟稔精通並且屢試不爽的把戲。
齊王既死,朝中大臣的官職任免權就落入長沙王的手裡,此前趙王、齊王都趁機替自己加官進爵,但是長沙王沒有。
《晉書.惠帝紀》中說齊王死後,惠帝“以長沙王乂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這個說法有誤。“太尉”是三公級別的一品大官,如此重要的任命不可能不載入傳記,但是《晉書.長沙王傳》里並沒有記載這一次升遷;考察《晉書.河間王傳》與《晉書.成都王傳》,可知當時的“太尉”是河間王,“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是成都王;再細讀《晉書.長沙王傳》中長沙王與成都王在太安二年十月(即長沙王執政十個月後)的往來書信,二王都用“太尉”這一官職來指稱河間王,由此可知整個長沙王執政時期,“太尉”一職始終由河間王充任。而成都王是長沙王極力依靠拉攏,試圖結為盟友的對象,長沙王必定不會也不敢與成都王爭奪那華而不實的“都督中外諸軍事”頭銜。
因此,所謂“以長沙王乂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完全是子虛烏有,長沙王執政之後並沒有給自己升官。此中原因並非無官可升,比如齊王生前擔任大司馬一職就已經空缺,憑長沙王的身份完全可以勝任,可長沙王沒有這麼做。
惠帝朝歷屆執政者全都位極人臣,唯獨長沙王只是驃騎將軍。驃騎將軍是二品官,比起成都王的大將軍、河間王的太尉要低上一品。很明顯,長沙王刻意保持這點差距,以表示自己的謙遜,不敢與二王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