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當年海上驚雷雨:曹禺的《雷雨》(5)
而侍萍帶著小兒子嫁給魯貴,又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叫四鳳。四鳳被描寫成聰明美麗的勞動人民的女兒。如果說勞動人民的缺點表現在魯貴身上,那麼勞動人民的優點就表現在四鳳身上。四鳳很能幹,而且富有青春的活力。侍萍因為自己過去的悲劇,害怕女兒會重蹈自己的覆轍,所以她不許女兒到有錢人家給有錢人做事。可是魯貴為了錢,趁侍萍不在家,把她送到周公館當丫鬟,父女都在周公館。而這個時候,周萍和蘩漪有了不尋常的關係之後,心裡非常後悔,這是很合乎情理的。由於在空虛軟弱中發生了關係,事後非常懊悔,心裡充滿了恐懼和厭惡。這個事情並沒有給他帶來解放、解脫、快感,因為他自己知道這種關係是不正常的。《雷雨》作為一個話劇,它沒有詳細去演這一段感情的發生。前幾年有一個李少紅拍的電視劇,把重點放在這上面,反而使電視劇失敗了,反而破壞了。一個男青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有一種殺父的意識,就是反抗的渴望。可是後來經過這一段,又會重新回歸父權,重新認識到自己的罪惡。他心裡隱隱約約覺得是對不起父親,所以他想擺脫蘩漪。她那樣一種性格不能給他帶來解脫,相反蘩漪想把他當成救命稻草。就在周萍產生這種想擺脫蘩漪的心理的時候,他遇到了四鳳,他遇到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純潔善良的勞動人民的女兒,一個可以洗清他一切罪惡的女孩子。她是和蘩漪不同的女人,沒有那麼多的思想,沒有那麼多的觀念,所以才洋溢著青春熱情的少女。四鳳對於周萍來說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他和四鳳之間產生了感情。因為在四鳳身上,他才能找到那份純潔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周萍和四鳳的關係更麻煩了。
周萍和四鳳是什麼關係?首先表面上看是主僕,他是大少爺,她是僕人,第一是主僕的關係。第二則是情人。但是他們兩個人都不知道,雙方還有更可怕的第三重關係: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當你看劇本時,你會感覺到這個劇本的濃度、深度達到壓迫人心理的程度。
周朴園和蘩漪結婚以後也生了一個兒子,是周公館的二少爺,叫做周沖。周沖是新一代的孩子,完全是五四精神培養出來的一代,具有簡單幼稚的人道主義思想,放在今天就是崇拜美國的新少年。他以為自己是很時髦的,很純潔,但是很不成熟,只是一個半大的孩子。周沖是一個理想家,在《雷雨》所有的人物里,他是唯一一個帶有光明色彩的角色,正是這個角色使得沉悶、壓抑的戲劇透出一絲光明。他在學校學到了個性解放的思想,但個性解放的思想往哪兒落實?無處落實。後來他發現自己家裡有一個勞動人民的女兒,他要在她身上落實一下人道主義。他覺得勞動人民真好,勞動人民這麼漂亮,他就純情地公開追求四鳳。他並不明白跟四鳳要建立什麼關係,他也不以為那是“追求”,他只是知道跟她好。他主張家裡拿錢給四鳳上學,他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讓四鳳上學。他認為人和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他沒有想到如果家裡來一個僕人就送去上學,這個社會是不能維持的。周沖和四鳳之間不是情人關係,但是也不是簡單的主僕關係,四鳳是很麻煩的。
我們看,現在只寫了7個人物。這7個人物每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都很複雜。我只是把相近的畫了一下橫線,其實還有更複雜的關係。比如說周萍是侍萍和周朴園的兒子,把他們組合起來,加上一個三角關係。我們看三角關係,這是一種三角關係、這也是一種三角關係,這又是一種三角關係,每一個人都處在三角關係中,組成了一個三角關係網。但是從來沒有人認為《雷雨》就是寫三角戀愛的東西。我在講金庸的時候說過,藝術作品大多有模式,關鍵是你怎麼利用這個模式,利用這個模式幹什麼,《雷雨》的模式不是三角關係嗎?但是這不能降低其藝術價值。關鍵在於這個模式是用來做什麼。通過這些三角關係,我們看到這個戲劇蘊含著多少衝突,這些衝突的能量是古今中外戲劇中所罕見的——他們的關係中蘊藏著將要爆發出來的能量,很難有另一個戲劇超過它,這就是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震撼力的原因。任何一個導演,你都可以強調某一種關係,你對這個關係特別感興趣,你就把重點放在這個戲的某一條線上,這個戲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都可以演出彩來。這就是為什麼《雷雨》可以常演不衰。前幾年那個電視劇就是突出了一種關係。當然它突出的方式不對,採取大量灌水的辦法,反而使藝術魅力消失掉,結果遭到了很多文章的批評。
當年海上驚雷雨:曹禺的《雷雨》(6)
還有第8個人物,叫魯大海,是侍萍和周朴園生的第二個兒子,就是被抱走的那個兒子。他的“關係”沒有前7個人那麼複雜,但也不簡單。魯貴總是看不起他,他們父子之間經常有衝突。魯貴介紹魯大海到周朴園的礦上做工。他跟魯貴是父子,但不是真正的父子,他們之間衝突很明顯:魯貴經常罵魯大海,說你們全家都是吃我,我養著你們。而魯大海不服他,他還要打魯貴。而魯大海和周朴園的關係也是複雜的,他們其實是父子關係。但是魯大海現在是周朴園礦上的工人,並且在戲劇發生的時間內,礦山的工人正在鬧罷工,而魯大海是罷工的領導人之一,他們倆是階級鬥爭的對立面。所以他們之間父子關係和勞資關係綜合在一起。這8個主要的人物組成了幾十種複雜的戲劇衝突,這個密度是戲劇史上罕見的。我們有興趣可以隨便找2個人寫,把其中2個人寫成小說都可以。比如說寫侍萍怎麼流浪,可以寫魯貴的故事,可以用魯貴做第一人稱,寫一篇《我看周家》,絕對是一個好作品,因為他有他獨特的視角。但是曹禺卻把能夠寫成多篇小說的這樣一個宏偉的題材,壓縮在24小時之內。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所有的事情,四幕戲,24小時展開:第一幕是早晨,第二幕當天下午在公館客廳內,第三幕當天晚上10點左右,在魯貴家小房子裡,第四幕是當天後半夜,又是周公館的客廳內。整個四幕戲24小時之內結束,這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劇本,不到一天一夜的時間,場景只有兩個,主要就在周公館,這真叫本事。把這樣複雜的內容展示出來,你說它裡面要什麼問題就有什麼問題:它是一個社會悲劇,也是時代悲劇,也是性格悲劇,也是命運悲劇,都是。
命運悲劇這一點,最深就體現在周朴園和侍萍身上。侍萍說,沒有想到,過了30年,我的女兒又鬼使神差來到這個家庭。發生這麼多的事,周朴園也是想不到。所以曹禺很強調這一點,很強調故事背後有一個命運的東西,而有一些導演也發現了。有一些導演很敏感,發現了《雷雨》在8個人物之外,還有第9個更重要的角色,你沒有抓到第9個角色,你這個戲就不可能演好。前幾年那個庸俗的電視劇為什麼失敗,就是不懂得還有這第9個角色。它只是想把老百姓很喜歡窺探的隱私挖掘出來,覺得這個就能演好,沒想到恰恰誣衊了勞動人民,勞動人民不喜歡這樣的東西。第9個人的名字就叫做“雷雨”,在這8個人物之外,還有第9個人物——雷雨。從始至終,劇本強調外面是雷雨:雷雨天氣,強調打雷了,要下雨了,這背後有一種人不能擺脫、不能控制,反過來要控制人的東西。你抓到“雷雨”,也就抓到了命運的象徵。這個“雷雨”,聽起來很像貝多芬《命運交響樂》的節奏,就是這個控制著。 因為有了這個雷雨的背景,人們才會追問這悲慘的命運到底是誰安排的,到底是誰做的,有了這個之後,我們就會超越比如說階級鬥爭的角度,或者僅僅是從人的性格衝突來看。那些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解釋得不完全。是有階級鬥爭,有階級鬥爭就有這樣的悲劇嗎?是有性格衝突,有性格衝突就有這樣的悲劇嗎?很多人讓曹禺解釋,曹禺自己也解釋不清楚。曹禺不善於解釋,他沒有什麼理論,經常跟著理論家後面解釋。他自己說得很抽象,他說“宇宙是一口殘酷的井,人落在裡面,無論怎麼哭嚎,也掙扎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