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在平襄侯廟後,還有一個授略堂,有一組諸葛亮給姜維傳授兵法的銅像。感覺也還不錯,但後頭又供奉了三清畫像,真讓人哭笑不得了。
繞過廟去,後頭就是姜維墓。全國姜維墓有好幾處,據說真墓在四川蘆山,是蜀軍部下搶出姜維屍體偷埋於此,後來汶川地震時候給震壞了,心疼。此外還有姜維故鄉甘谷的姜維墓、離祁山不遠的天水關姜維墓,還有這個劍閣姜維墓。我問導遊這是不是衣冠冢?導遊說這是特意從甘谷姜維老家運來的土,重新起的一座墳,連墓碑都是新的,沒漆過,所以字看上去很不清楚。
我沉默良久,還是鞠了一躬。墓也罷,碑也罷,都是寄託哀思而已,死後肉身葬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前最縈繞掛懷的所在。劍閣是姜維一生心意凝結之處,在這裡向他致敬,他聽得到。
告別姜維墓,我們開始一步步沿著石路朝山上走去。沿途除了一個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和一個紅軍政委墓外,再沒別的景點。這一路上兩側都是密林,過了十一還不見樹葉凋零,依然繁茂。談不上有什麼好視野,只需要埋頭趕路。但空氣真好,真好,像我這種平日疏於鍛鍊的人,往山上爬都一點不覺疲累,覺得氣不夠了,就放心地張開大嘴喘息幾下,肺里就立刻充盈清氧,精神復振。
走了約莫半個多小時,我忽然發現,道路側面出現了一個小木欄,像是古代的拒馬,上面還掛了一塊牌子:「遠離懸崖,珍惜生命」。大家能理解,這牌子的寫法根本是個致命誘惑,我抬眼看看,樹枝太多,根本看不到遠處,就越過牌子往前走,剛一探脖子,不由得「媽呀」一聲。腳下半米之外,樹林外側,突然就是一片直通通的九十度角峭壁,毫無過渡。如果不是我平日積德,這一腳踏出林邊,就掉下去了。
導遊把我拽回來,惡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我只能虛心承認錯誤。我說其實我是想拍一下劍門關遠景。導遊說前面有一片空地,景色正好。我們又爬了一段路,果然視野一闊,和下面大不相同。
我們其實已經置身於大劍山的山頂,對面就是小劍山,兩山之間就是關樓所在。這邊有一條三指粗細的鋼纜,從這裡一直牽到對面。我們研究了半天,導遊告訴我們,這是平衡宗師阿迪力挑戰劍門天險時留下來的。阿迪力的視頻我看過不少,但身臨其境體驗他踩繩的地點,還是第一次。我戰戰兢兢湊到繩子旁看了一眼,又朝遠處山頂看了看,想想自家老小,果斷放棄了。
這個位置著實不錯,站在大劍山上俯瞰,整個山勢形勝一目了然,可以把劍門關一覽無餘。從這裡左右觀瞧,正好可以回答我此行的第二個疑問,劍門到底險在何處?
大小劍山和七十二劍峰不太一樣,兩座山不以高聳而著稱,矮墩墩的更像是兩堵城牆,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一段凜然不可侵犯的峭壁——這才是劍門景色最奇絕的地方,大劍山、小劍山的山體分別是一整塊超級巨岩,巨岩之上再覆有泥土、植被。而劍門關,就在這兩道天然城牆之間劈開的一條小縫裡,一線中通。
抄一段解說詞:「受龍門山斷裂帶活動的強烈影響,便形成了劍門關關隘。由晚侏羅紀蓮花口組礫岩構成的連鎖式金字塔形礫岩群峰,劍門七十二峰國內外罕見,構成了獨樹一幟的劍門丹霞地貌。」
站在這裡,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劍門關是天險。別說古代,現在除了蜘蛛俠又有多少人能攀上如此絕壁翻過劍門關?李白《蜀道難》說「劍閣崢嶸而崔嵬」,用詞真是相當準確:崢嶸是言北壁險要,崔嵬是形容大小劍山特有的一整塊巨大岩體。
這種山勢險要不說,偏偏還厚南薄北。這兩塊巨岩北斜南緩,南面山勢緩和,正是我們登山的這一路,而北方這一側,則完全是一片光滑絕壁,直到不能再直,峭到不能再峭。
整個劍門對北面完全拒絕,對南邊卻是和顏悅色,亮出了平緩的脊背,由人任意攀爬。難怪鍾會率領十幾萬大軍,都攻不破這裡。這仗真沒法打,哪找那麼高的雲梯啊。他的兵每爬高一尺,都得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與此同時姜維卻可以輕輕鬆鬆爬上山頭,往下扔石頭、撒尿。
更可怕的是,退一萬步,即使鍾會僥倖攻下劍閣,姜維仍舊可以把關卡奪回來。因為蜀軍是從南朝北攻,劍閣的天險只防著北邊,根本擋不住南邊的衝擊。繞路也不成,左右七十二劍峰,根本就沒法行軍。
這個山勢實在是太絕了,北方的入侵者要麼攻不下,就算攻下來也守不住。簡直是天造地設用來護蜀的超級要塞。這哪是山啊,這分明是沒有主炮的伊謝爾倫。
宋仁宗時候,有個成都的老書生,不知吃錯了什麼,居然給成都府獻了一首反詩:「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成都府自然嚇得把他抓起來,上報朝廷。仁宗仁厚,居然沒刪帖封號,說這就是一個老秀才急於做官罷了,給他個小官做做吧。這典故是稱頌仁宗寬和的,但也可以看出來,真把劍門把斷,棧道一燒,那時候的四川想要獨立真是太容易了。
導遊略帶得意地告訴我們,據說此關自落成之後,還從未被人從北邊攻破過。後來紅四方面軍打劍閣,也是從南邊繞過來才攻破。她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個八卦:當年老三國拍鄧艾偷渡陰平那一段戲,就是在劍門這裡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