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北洋水師自甲午海戰之後精銳盡失,元氣大傷,一直到1896年才在直隸總督王文韶的推動下重建,飛鷹號快艇(快艇即如今之驅逐艦)就是在這期間購入的。該船是由建造過定遠、鎮遠、濟遠等北洋名艦的德國伏爾鏗(Vulcan)造船廠製造,於1895年下水。飛鷹號船身長259.2英尺,吃水12.6呎,排水量850噸,是唯一一艘擁有四煙囪的艦艇,推動力高達5400馬力,航速最高可達22海里,還配備了兩門克虜伯炮與三支魚雷發she管,是重建後北洋水師中僅有的兩艘驅逐艦之一。以它的速度,想追上航速只有12節的重慶號綽綽有餘。
此時飛鷹號正停泊在大沽口。榮祿立刻給飛鷹號管帶、後來中華民國的第一位海軍上將劉冠雄下了一道命令,讓他馬上拔錨啟航,不惜一切代價追上重慶號,捉到康有為後就地正法。劉冠雄是甲午海戰後碩果僅存的幾位海軍提督,他接到命令以後,立刻出動。不料飛鷹號在海上開了一段時間,劉冠雄卻突然返航,報稱說因為出發匆忙,船上煤水沒有加足,不堪續航。榮祿雖然大怒,卻也無可奈何,因為飛鷹號當時確實與僚艦飛霆號剛剛結束訓練回航,停泊不足三小時即被命令出發追擊。
關於飛鷹號為何突然停止追擊,歷來眾說紛紜。有說飛鷹號確實因煤盡而被迫返航;有說追擊途中飛鷹號鍋爐發生了爆炸;比較傳奇的一種說法認為,劉冠雄是有意為之,因為劉冠雄是北洋水師學堂畢業,流學去過歐洲,思想上很先進,十分支持維新變法,想故意放過康有為。
後來飛鷹號的故事並未結束。辛亥革命後它曾參與護法運動,南下廣州,遂被編入粵海軍第四艦隊,在與陳濟棠的衝突時被飛機擊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空軍擊沉驅逐艦的記錄。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康有為渾然不覺自己在鬼門關里走過一遭,他也不清楚北京城內發生了什麼事情。重慶號在9月22號抵達煙臺補充燃料,要停泊數個小時。康有為一來想散散心,買點水果吃;二來也打聽一下局勢,無論兵變成功與否,現在應該都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了,在煙臺一定能探聽到什麼風聲。
就在這時,慈禧太后的密電也已經送到了登萊道衙門。原來慈禧太后怕榮祿在直隸轄內捉不到康有為,早已給從天津到上海的沿岸碼頭都發出了語氣嚴厲的加密電報,電稱康有為毒殺光緒,畏罪潛逃,各地碼頭一旦發現重慶號靠岸,立刻派人上船拘拿康有為。
煙臺自《天津條約》開埠之後,一直是通商重鎮,亦是上海聯繫北京、大沽、大連等地的南北電報樞紐。水下陸上電線縱橫,中外電報俱集中於此處中轉。慈禧的緝捕令第一個就拍到了煙臺登萊道衙門。
按說登萊道衙門接到密電之後,應該立刻封鎖碼頭,派人嚴密監視,可是這時候卻發生了一件意外。
由於早期中文密碼編制過於簡單,查閱調看的手續又異常繁瑣,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不能及時應變。所以自從清政府啟用電報為官方正式通訊手段後,為了確保不讓人假傳聖旨,特別規定了一定級別以上的大員都可以看電報底稿,確認電報上自動收報的軍機號頭,此命令才算有效。但是同時又有規定,來電的密碼本只有少數官員才能持有。
可巧的是,那天登萊道台李希傑前往膠州,這位大員還頗有職業素養,知道密碼本的重要性,隨身帶著。這一帶不要緊,他手下大大小小十幾名官員大眼瞪小眼,誰也不知道密電里說了些什麼。朝廷有嚴格規定,哪一密級的電報由哪一級官員譯出,不得僭越。慈禧太后發電時用的是最高密級,衙門的電報生只能翻譯出加密的內容,至於內中說了些什麼,除了李希傑的電報本,整個煙臺誰也破譯不了。
晚清官員,大多顢頇。既然破譯不了,那就擱著吧,反正密碼本是李大人帶著的,出了事也是他的責任。於是道台衙門就把這份十萬火急的電報擱在了一旁,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
康有為不知道自己又在生死線上走了一遭,他悠哉游哉地在碼頭上買了點水果,又打聽了一下北京局勢,就回到了重慶號上。重慶號開走半天,李希傑才晃晃悠悠回到衙門,他一看有一封北京來的密電,連忙取出密碼本,翻譯出來一看,臉登時就白了。
這可是要殺頭的大罪呀。
自從有了電報這個新通訊工具之後,清政府在考評官員時多了幾條關於電報的標準。一是要對密碼本進行嚴格保密,不得假手旁人;二是有密電來時,一定要及時譯白執行,不得延誤,還詳細規定了泄密扣薪俸多少,延誤時日要扣除薪俸。李希傑第一條執行得很好,第二條可就麻煩大了。何況這封電文是慈禧太后親自下令的,他這個失誤跟抗旨這等大罪也差不多了。
上海道與登萊道不同,道台蔡鈞接到密電之後早已經嚴陣以待,只等重慶號自投羅網。虧得英國駐上海領事白利南從中斡旋,派了一個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的職員在吳淞口先攔住重慶號,找到康有為,把慈禧的密電給他看,康有為這才知道自己大難臨頭。他當即被英國人轉移到英國輪船皮萊瑞號,然後轉送香港,旋即出國,從此開始了流亡生涯。
至於李希傑,他因未譯電報而耽誤了捕拿康有為的行動,慈禧太后得知後十分震怒,批了一個斬立決——他當初在煙臺租界勘界時為洋人作倀,壞事做盡,這也算是一樁報應吧。
慈禧在北京發動政變,不過中午之時,在天津的榮祿便已知道;康有為出逃不過三四日功夫,通緝令便已經傳遍沿海各省。而若不是在北京的英國人獲知清廷密電,及時轉拍給上海總領事館,恐怕康有為也早喪於慈禧之手。這種信息傳遞的效率,在從前是不可想像的。電報對晚清政治的影響,可見一斑。
第二件事發生在1896年,故事的主角是中華民國一代國父孫中山。
當時的孫中山名字還叫做孫文,還遠沒有後來的風光。他在頭一年組織了廣州起義,可惜起事泄密,整個行動被總督譚鍾麟扼殺於襁褓,還白白折損了一條臂膀陸皓東。在撲滅廣州起義後的第二天,清政府即下令在全國通緝孫文,懸賞花紅銀一千元的布告甚至貼到了西貢和新加坡,並加派了大量密探追查他的蹤跡。如何利用電報的迅捷手段來撲滅國內外危險勢力,清政府這時候已經是玩的十分熟稔,通緝電報打到了清政府駐海外幾乎所有使館,差不多成了全球通緝的陣勢。
在這種形勢之下,孫中山不敢在國內多作勾留,他先去澳門,再避香港。香港的一位律師朋友建議他立刻出境,於是孫中山匆匆坐船抵達日本神戶,在神戶割掉辮子割掉,改換西服,表示與清政府徹底決裂。1896年初,孫中山攜妻子盧慕貞與孫科前往夏威夷,接著又輾轉前往美國本土。當時舊金山華人數量最多,於是孫中山前往那裡,還在唐人街發表了講話,號召大家進行捐款。巧合的是,恰逢李鴻章差不多也是同時開始動身訪美,清政府在美國的情報活動空前頻繁,唐人街上的密探特別多。孫中山在唐人街一開口,密探立刻將他的行蹤匯報給了清政府駐華盛頓的公使,說此人形跡作派,很象是通緝令上的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