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於是經過這麼一個推導過程,總算是找到了契丹應水德的理由,並且因此定下了中國式的國號——“遼”,用以紀念本族的母親河。所以說契丹遼的水德跟北魏的土德很類似,不是五德循環,相生或相剋而出的,而是橫空出世,石頭裡冒出來的。
嗚呼,自秦、漢以來,學者多言祥瑞,雖有善辨之士,不能祛其惑也。予讀《蜀書》,至於龜、龍、麟、鳳、騶虞之類世所謂王者之嘉瑞,莫不畢出於其國,異哉!然考王氏之所以興亡成敗者,可以知之矣。或以為一王氏不足以當之,則視時天下治亂,可以知之矣。
龍之為物也,以不見為神,以升雲行天為得志。今偃然暴露其形,是不神也;不上於天而下見於水中,是失職也。然其一何多歟,可以為妖矣!鳳凰,鳥之遠人者也。昔舜治天下,政成而民悅,命夔作樂,樂聲和,鳥獸聞之皆鼓舞。當是之時,鳳凰適至,舜之史因並記以為美,後世因以鳳來為有道之應。其後鳳凰數至,或出於庸君繆政之時,或出於危亡大亂之際,是果為瑞哉?麟,獸之遠人者也。昔魯哀公出獵,得之而不識,蓋索而獲之,非其自出也。故孔子書於《春秋》曰“西狩獲麟”者,譏之也。“西狩”,非其遠也;“獲麟”,惡其盡取也。狩必書地,而哀公馳騁所涉地多,不可遍以名舉,故書“西”以包眾地,謂其舉國之西皆至也。麟,人罕識之獸也,以見公之窮山竭澤而盡取,至於不識之獸,皆搜索而獲之,故曰“譏之也”。聖人已沒,而異端之說興,乃以麟為王者之瑞,而附以符命、讖緯詭怪之言。鳳嘗出於舜,以為瑞,猶有說也,及其後出於亂世,則可以知其非瑞矣。若麟者,前有治世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世,未嘗一出,其一出而當亂世,然則孰知其為瑞哉?龜,玄物也,污泥川澤,不可勝數,其死而貴於卜官者,用適有宜爾。而《戴氏禮》以其在宮沼為王者難致之瑞,《戴禮》雜出於諸家,其失亦以多矣。騶虞,吾不知其何物也。《詩》曰:“吁嗟乎騶虞!”賈誼以謂騶者,文王之囿,虞,虞官也。當誼之時,其說如此,然則以之為獸者,其出於近世之說乎?
夫破人之惑者,難與爭於篤信之時,待其有所疑焉,然後從而攻之可也。麟、鳳、龜、龍,王者之瑞,而出於五代之際,又皆萃於蜀,此雖好為祥瑞之說者亦可疑也。因其可疑者而攻之,庶幾惑者有以思焉。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節選
點檢做天子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鎮州和定州急報,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侵擾疆土,於是朝廷就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前去抵禦。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禁軍剛離開京城,才走到陳橋驛的時候,突然就鬧起了譁變,隨即譁變軍官把一件黃袍子披在趙匡胤身上,擁戴他做皇帝。趙匡胤立刻回師,推翻後周,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
咱們前面說過,明黃色的龍袍得到清朝才成為定製,在此之前,黃色雖然也算是比較高貴的顏色,普通平民不讓穿,可還不是皇帝專用的顏色,這次事變里出現了“黃袍”這一道具,純屬偶然。比方說,一百五十多年以後,契丹覆滅前夕,燕京的大臣們擁戴耶律淳當天子,給他披的就是赭紅袍。不過,“黃袍加身”這個成語就這麼著流傳了下來,代表著某人主動或被動地稱了皇帝。
趙匡胤的篡位,也相關著一則讖謠。據說當後周那位雄才大略的世宗柴榮還活著的時候,也不知道哪兒出現的流言,說:“點檢做天子。”所謂“點檢”,全稱是“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衛軍總司令,而當時擔任這一要職的,乃是衛國公張永德,是太祖郭威的女婿。柴榮本身是郭威老婆的侄子,被郭威收為養子,所以論起繼承權來,他跟張永德是半斤八兩,都不算最正統——沒辦法,郭威沒有活的兒子,只好把內侄當兒子了,可女婿也有“半子”之稱,張永德同樣也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所以柴榮聽到這則讖謠,心裡就犯了嘀咕,本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乾脆免除了張永德的職務,而讓自己的親信大將趙匡胤接任殿前都點檢一職。這就跟當年隋煬帝殺李渾一樣,自作聰明地以為讖謠就落在某人頭上了,可是想不到天下姓李的多了去了,殺了一個李渾,還有李密、李淵,或者別的什麼李某。柴榮以為“點檢做天子”是應著張永德,以為只要不讓張永德做殿前都點檢,自然天下太平,他可沒想到,下一任殿前都點檢趙某才是真正應運而生之人……
還是趙匡胤聰明,當皇帝沒幾年,就找個藉口把殿前都點檢這職務給撤銷了——乾脆堵死源頭,以後什麼張某、趙某,還有當時正當著這個職務的慕容延釗,全都再不能拿這則讖謠說事兒了。
趙匡胤此前跟郭威一樣,沒有爵號、國號,所以他定新王朝的名字為“宋”,純粹因為首都在開封,春秋戰國時代屬於宋地。宋朝跟前面的短命五代不同,雖然沒能統一天下,但基本中原地區是占住了,南北宋政權延續了三百多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漢朝以後,除了少數外族政權外,大多數王朝包括割據勢力,都用中原的地名,更準確點兒說,是用某地相對應的周代諸侯名做國號。周朝號稱八百諸侯,其實留下名字的不過一百掛零,其中還有很多實在太弱小讓人瞧著就來氣的,所以真正能用的名號並不多。由此一來,重名的王朝、王國就多了去啦,使得歷史學家們必須在前面加個字才能搞清楚誰是誰——比如北周、武周、後周,比如東晉、西晉和後晉,比如南梁、後梁。五代五個王朝,為此就都帶個“後”字。照道理說,宋朝前面還有南朝劉裕所建的宋國,它也應該叫“後宋”,可是碰上這個朝代太繁榮,太漫長,所以搖身一變成了正根兒,前面不用加字兒,就叫作“宋”——至於南宋、北宋,則跟東漢、西漢,東晉、西晉一樣,只是代表王朝的兩個階段而已。
趙匡胤篡了後周,建立宋朝,後周前面說了,屬木德,於是五行相生,木生火,宋朝又該循環到火德,服色尚赤。這是宋初就穩穩確定下來的,完全沒有爭議。
可是(咱們又該可是了),就像唐朝當年以土德繼承了隋朝的火德以後,隔了幾十年,突然跳出個大文學家王勃來表示不滿,要求刪光前面的幾個朝代,直接繼承漢朝的正統。這一回,宋朝也碰到了同樣的閒人,不過他的名聲可沒有王勃響亮。
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四月,當時坐在開封皇位上的,乃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兄弟太宗趙光義,突然有個名叫趙垂慶的平民東施效顰也學王勃上書,說本朝如此輝煌,就應該跳過那烏七八糟的什麼五代,直接上承唐朝,定德性為金德。再者說了,就算不刪掉五代,後梁取代了唐朝,後唐又取代了後梁,這麼一輩輩排下來,到咱這兒也應該是金德了。
趙垂慶明顯偏科嚴重,數學略通,歷史太差,完全給算錯了。這傢伙以為五德輪替的順序應該是“唐(土德)—後梁(金德)—後唐(水德)—後晉(木德)—後漢(火德)—後周(土德)—宋(金德)”。可惜這只是理想狀態而已,事實上後唐壓根兒就沒把後梁當成正統王朝,自己也不新建德性,而是直接扛起了唐朝的大旗,上應土德,而不是水德。所以繼續推演下去,宋朝就該是火德,不能是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