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忽然有個「歐巴桑」不顧隊伍順序,瘋狂地擠到最前面,搶著搭上了車!
排隊眾人紛紛攔阻,叫她不要插隊,結果歐巴桑苦著臉拜託大家:「拜託、拜託,不好意思,讓我先啦!」
「憑什麼讓你先?」晴天大聲問。
「因為我真的趕時間啦!抱歉哦!謝謝,感謝大家!」歐巴桑說完,大家愣住一秒,不再攔阻,歐巴桑上了計程車,開走了。
歐巴桑有說了她可以插隊的理由嗎?
好像有……
什麼理由?
她說她趕時間。
這算理由嗎?
呃……好像可以算……又好像不太算。
如果歐巴桑說:「我爸爸心臟病發作,我必須趕到醫院看他!」這才叫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趕時間」這算個理由嗎?別的排隊的人,難道不趕時間嗎?
上面講的,是一個真的實驗。做這實驗的社會學家發現,只要你隨口硬是說一個理由,即使是完全不成理由的理由,大家也會頭暈暈地接受。
你不能不說理由,但你可以說一個講了等於沒講的理由。
「你昨天為什麼沒有來上課?」老師問。
「因為我昨天沒辦法來上課。」學生答。
「你憑什麼認為你可以當黑鳥市的市長?」記者問。
「因為我相信我可以當一個很好的市長。」政客答。
「為什麼情人節晚餐我們要去吃印度菜?」男朋友問。
「因為我想吃印度菜啊!」女朋友答。
「你們憑什麼要我公布我正在跟誰交往?」頑強的來賓質問《康熙來了》的主持人。
「因為我們很想知道啊!」《康熙來了》的主持人答。
咳咳……全部都是講了等於沒講的理由,但對方也就吞下了。
怎麼會這樣?
我想應該是因為,人類並不是機器人。證據確鑿的長篇大論,未必能說動我們捐款,但可愛小朋友大眼睛含著淚的照片,卻可以立刻打動我們。
當我們要求別人給一個理由的時候,我們通常是感情上需要一個回應,而不是理性上需要一個解答。
所以,當你迫不得已,必須在缺乏充分理由的情況下,做出一件別人未必認同的事情時,最好還是硬著頭皮給出一個理由。這樣你也許仍然很心虛,但對方卻會莫名其妙地好過很多。
「為什麼要買蔡康永寫的《說話之道》?」
「因為這是一定要買的啊!」
答得好!就是這麼回事!
26
尋找雙方意見的最大公約數!
每個人都有既定的立場,但通常也仍留有被引導的空間。如果多練習,漸漸就比較能把對方一步一步引導到雙方可以達成共識的地方。
子玉走進服裝店,她翻看了一陣子,店員於是上前問她是否有特別想找什麼款式。
「我想找找看有沒有紅色、有亮片的長袖洋裝……」
「哦,要找紅色的洋裝嗎?」店員走到別的衣架,取來一件紅色的洋裝。
子玉看了一下,說:「我想要有亮片的……」
「哦,有亮片的嗎?」店員又走到另一個衣架,取來一件有亮片的黑色洋裝。
子玉又看了一下,似乎覺得不錯,但她還是提醒店員:「這是無袖的。有沒有長袖的?」
店員望了望所有的衣架,說:「沒有長袖的耶!可是我們有很好看的紅色披肩,你看!」店員把披肩拿過來,和黑色洋裝搭在一起,又說:「你看這樣搭很好看,冷氣太冷就把披肩披上,不冷就不披,你皮膚這麼白,穿沒有袖子的洋裝特別好看!」
子玉被說動了,去試衣間試了一下,穿起來真的不錯。子玉就買下了黑色的亮片無袖洋裝,加一條紅披肩。她本來想買紅色亮片長袖洋裝的。
這位店員有違背子玉的意願嗎?說不上違背,但她有引導子玉每一階段在乎的重點。
當子玉提出「紅色」「亮片」「長袖」「洋裝」這四項條件時,店員先把重點放在「紅色」和「洋裝」上面,暫時忽略了「亮片」和「長袖」。
店員為什麼這樣?可能是因為她知道店裡沒有任何一件衣服符合子玉的四個條件。但她不會直接告訴子玉「沒有」,她懂得聽客戶的要求,而且快速把要求拆開成不同組合,再試著一步一步在各種條件組合中找出一個客戶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做成了生意。這就是「異中求同」,找到雙方意見的最大公約數。
作為聊天節目的主持人,我們也要聽來賓說的話裡面有哪些重點。假設阿信說出以下這段話:「我昨晚半夜三點才回家,結果還是睡不著,就喝了點酒。」這是假設的啦!阿信很少在節目上一口氣講這麼長的句子,但假設他講了這句話,小S和我就會邊聽邊在腦中斟酌這句話中往下追究哪一部分會最有趣。
來賓常說小S和我很少依照節目編劇設定的內容進行。哈哈,聊天節目本來就是要見縫插針、打蛇隨棍上,實在不必、也不太能照既定方向走啊!
每個人都有既定的立場,但通常也仍留有被引導的空間。如果多練習,漸漸就比較能把對方一步一步引導到雙方可以達成共識的地方。
27
試圖說服別人之前,
可以先考考自己
當你想說服別人,而別人抓不到你的重點時,你會需要舉例。比方說,你想主張「地窄人稠的台灣,絕對承受不起核電廠污染會帶來的後果」,那你在試圖說服別人之前,就可以先考考自己是否舉得出例子,證明你的主張,令對方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