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19年前,父親攙扶著我第一次走進那病房。那時我還能走,走得艱難,走得讓人傷心就是了。當時我有過一個決心: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
正是晌午,病房裡除了病人的微鼾,便是護士們輕極了的腳步,滿目潔白,陽光中飄浮著藥水的味道,如同信徒走進了廟宇我感覺到了希望。一位女大夫把我引進10號病室。她貼近我的耳朵輕輕柔柔地問:“午飯吃了沒?”我說:“您說我的病還能好嗎?”她笑了笑。記不得她怎樣回答了,單記得她說了一句什麼之後,父親的愁眉也略略地舒展。女大夫步履輕盈地走後,我永遠留住了一個偏見:女人是最應該當大夫的,白大褂是她們最優雅的服裝。
那天恰是我21歲生日的第二天。我對醫學對命運都還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將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我舒心地躺下來睡了個好覺。心想:十天,一個月,好吧就算是三個月,然後我就又能是原來的樣子了。和我一起插隊的同學來看我時,也都這樣想;他們給我帶來很多書。
10號有6個床位。我是6床。5床是個農民,他天天都盼著出院。“光房錢一天就一塊一毛五,你算算得啦,”5床說,“死唄可值得了這麼些?”3床就說:“得了嘿你有完沒完!死死死,數你悲觀。”4床是個老頭,說:“別介別介,咱毛主席有話啦--既來之,則安之。”農民便帶笑地把目光轉向我,卻是對他們說:“敢情你們都有公費醫療。”他知道我還在與貧下中農相結合。1床不說話,1床一旦說話即可出院。2床像是個有些來頭的人,舉手投足之間便贏得大夥的敬畏。2床幸福地把一切名詞都忘了,包括忘了自己的姓名。2床講話時,所有名詞都以“這個”“那個”代替,因而講到一些轟轟烈烈的事跡卻聽不出是誰人所為。4床說:“這多好,不得罪人。”
我不搭茬兒。剛有的一點舒心傾刻全光。一天一塊多房錢都要從父母的工資里出,一天好幾塊的藥錢、飯錢都要從父母的工資里出,何況為了給我治病家中早已是負債纍纍了。我馬上就想那農民之所想了:什麼時候才能出院呢?我趕緊鬆開拳頭讓自己放明白點:這是在醫院不是在家裡,這兒沒人會容忍我發脾氣,而且砸壞了什麼還不是得用父母的工資去賠?所幸身邊有書,想來想去只好一頭埋進書里去,好吧好吧,就算是三個月!我憑白地相信這樣一個期限。
可是三個月後我不僅沒能出院,病反而更厲害了。
那時我和2床一起住到了7號。2床果然不同尋常,是位局長,11級幹部,但還是多了一級,非10級以上者無緣去住高幹病房的單間。7號是這普通病房中唯一僅設兩張病床的房間,最接近單間,故一向由最接近10級的人去住。據說剛有個13級從這兒出去。2床搬來名正言順。我呢?護士長說是“這孩子愛讀書”,讓我幫助2床把名詞重新記起來。“你看他連自己是誰都鬧不清了,”護士長說。但2床卻因此越來越讓人喜歡,因為“局長”也是名詞也在被忘之列,我們之間的關係日益平等、融洽。有一天他問我:“你是幹什麼的?”我說:“插隊的。”2床說他的“那個”也是,兩個“那個”都是,他在高出他半個頭的地方比劃一下:“就是那兩個,我自己養的。”“您是說您的兩個兒子?”他說對,兒子。他說好哇,革命嘛就不能怕苦,就是要去結合。他說:“我們當初也是從那兒出來的嘛。”我說:“農村?”“對對對。什麼?”“農村。”“對對對農村。別忘本呀!”我說是。我說:“您的家鄉是哪兒?”他於是抱著頭想好久。這一回我也沒辦法提醒他。最後他罵一句,不想了,說:“我也放過那玩藝。”他在頭頂上伸直兩個手指。“是牛嗎?”他搖搖頭,手往低處一壓。“羊?”“對了,羊。我放過羊。”他躺下,雙手墊在腦後,甜甜蜜蜜地望著天花板老半天不言語。大夫說他這病叫作“角回綜合症,命名性失語”,並不影響其它記憶,猶其是遙遠的往事更都記得清楚。我想局長到底是局長,比我會得病。他忽然又坐起來:“我的那個,喂,小什麼來?”“小兒子?”“對!”他怒氣沖沖地跳到地上,說:“那個小玩藝,娘個×!”說:“他要去結合,我說好嘛我支持。”說:“他來信要錢,說要辦個這個。”他指了指周圍,我想“那個小玩藝”可能是要辦個醫療站。他說:“好嘛,要多少?我給。可那個小玩藝!”他背著手氣哼哼地來回走,然後停住,兩手一攤:“可他又要在那兒結婚!”“在農村?”“對,農村。”“跟農民?”“跟農民。”無論是根據我當時的思想覺悟,還是根據報紙電台當時的宣傳倡導,這都是值得肅然起敬的。“紮根派,”我欽佩地說。“娘了個×派!”他說:“可你還要不要回來嘛?”這下我有點發懵。見我愣著,他又一跺腳,補充道:“可你還要不要革命?!”這下我懂了,先不管革命是什麼,2床的坦誠都令人欣慰。
不必去操心那些玄妙的邏輯了。整個冬天就快過去,我反倒拄著拐杖都走不到院子裡去了,雙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無可遏止地痿縮,這才是需要發愁的。
我能住到7號來,事實上是因為大夫護士們都同情我。因為我還這麼年輕,因為我是自費醫療,因為大夫護士都已經明白我這病的前景極為不妙,還因為我愛讀書--在那個“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大夫護士們尤為喜愛一個愛讀書的孩子。他們都還把我當孩子。他們的孩子有不少也在插隊。護士長好幾次在我母親面前誇我,最後總是說:“唉,這孩子……”這一聲嘆,暴露了當代醫學的愛莫能助。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幫助我,只能讓我住得好一點,安靜些,讀讀書吧--他們可能是想,說不定書中能有“這孩子”一條路。
可我已經沒了讀書的興致。整日躺在床上,聽各種腳步從門外走過;希望他們停下來,推門進來,又希望他們千萬別停,走過去走你們的路去別來煩我。心裡荒荒涼涼地祈禱: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給我留下!我確曾在沒人的時候雙手合十,出聲地向神靈許過願。多年以後才聽一位無名的哲人說過:危臥病榻,難有無神論者。如今來想,有神無神並不值得爭論,但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自然會忽略著科學,向虛暝之中寄託一份虔敬的祈盼。正如迄今人類最美好的想往也都沒有實際的驗證,但那想往並不因此消滅。
主管大夫每天來查房,每天都在我的床前停留得最久:“好吧,別急。”按規矩主任每星期查一次房,可是幾位主任時常都來看看我:“感覺怎麼樣?嗯,一定別著急。”有那麼些天全科的大夫都來看我,八小時以內或以外,單獨來或結隊來,檢查一番各抒主張,然後都對我說:“別著急,好嗎?千萬別急。”從他們謹慎的言談中我漸漸明白了一件事:我這病要是因為一個腫瘤的搗鬼,把它找出來切下去隨便扔到一個垃圾桶里,我就還能直立行走,否則我多半就把祖先數百萬年進化而來的這一優勢給弄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