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答:作家面對社會生活應該採取積極態度:一是去了解它,了解整個社會生活的複雜狀
況;再一個是體驗。實際上一個作家深入生活的整個過程應該是了解、體驗、思考,然後才
能進入表現。我的認識是這樣的,過去所謂深入生活是到一個地方去蹲點,我覺得這種蹲點
式的生活方式,有它的好處。但鑑於我們國家目前社會生活比較複雜,各系統各行業互相廣
泛滲透這種現象,了解生活的方式也不應該是固定的,它應該是全面地去了解。譬如,你要
了解農村生活,你搬到一個村子裡去住,我覺得你這樣了解到的情況不一定是典型的。這和
五十年代有點不同,那時候,你到一個村子裡,了解了互助合作的全過程,其他地方也大體
是這樣。現在搞農業生產責任制,山區和平原地區的就不一樣。工廠和其他方面的生活也同
樣如此,一個工廠和另一個工廠狀況是不一樣的。現在各個系統互相滲透也比較普遍。我曾
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社會生活交叉問題。我認為,現在你要寫好農村,你也要了解城市生
活;寫城市,你要了解農村及更廣泛的社會生活。我總覺得,我們反映工廠生活的作品,生
活面向來都比較狹小。為什麼產生這種狀況呢?因為它大多都是寫四堵牆裡的生活,甚至是
一個車間的很狹小範圍的生活,這也反映了作家本身眼界的狹窄。好的工業題材的作品,如
蘇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經濟恢復時期的作品,為什麼具有非常感人的力量,並引起社會各方
面都去閱讀,並給予好評呢?因為,這些作品既有工廠生活,也寫其他方面的生活;把作品
中的人物和社會各個方面的聯繫起來去表現,甚至在某種情況下,完全不表現工廠的生產過
程。它是寫工廠的,但是它的活動範圍在全城,如《茹爾賓一家》和《葉爾紹夫兄弟》,這
類反映工業題材的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物放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間,放在這個城市生活
中間去表現,而社會生活也進入到工廠這樣個範圍里去了。這樣的了解生活,和僅僅了解四
堵牆以內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應把四堵牆以內的生活作為你所了解的生活的一部分,應當
去廣泛了解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譬如,一個工人他決不僅僅是跟機器打交道,他有家庭成
員、親戚、朋友,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聯繫——過去我們往往只了解這個工人本身,而
不是通過這個工人去了解整個複雜的社會生活。如果有一天我們寫工業題材的作品從四堵牆
里拉出來,和整社會生活聯繫起來,那麼作品將會是另一個面貌。蔣子龍的作品為什麼受歡
迎呢?主不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打破了這種界限,他通過工廠生活來寫比較廣闊的社會
生活,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寫其他題材的作品也同樣應該如此。這是我要講的第一
點。另外,就是在廣泛了解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作家應該體驗它。所謂深入生活,不僅僅是
記個故事——有的故事甚至稍加改造就可以成為一篇小說——我覺得這樣的深入生活是沒有
出息的。
作家必須要體驗生活,而這種體驗要引起自己心弦的震動,而不是站在一旁觀察、了
解、採訪、記故事,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必然是乾癟的。史的想法是,所謂寫最熟悉的生活、
最熟悉的人物,也就是寫自己最熟悉的體驗。這種體驗不是說你寫小偷,就要去偷人,它是
一種非常長遠的積累。它也不是僅僅對生活外在形式的體驗,而是情緒、感情的體驗,一種
最細微的心理上的體驗,而這些東西是你作品裡最重要的、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我自己寫的
幾個作品,都是我自己精神上的長期的體驗的結果,作品中的故事甚至在我動筆寫前都還完
整,它是可以虛構的。但是你的感情、體驗決不可能虛構。
它必須是你親身體驗、感覺過的,寫起來才能真切,才能使你虛構的故事變成事實的故
事。如果沒有心理、感情上的真切體驗,如果你和你所描寫的對象很「隔」,那麼起初的故
事也寫成了假的。所以我對深入生活的理解:第一點要廣闊,第二點要體驗,不僅僅是外在
形態的體驗,而更注重心理、情緒、感情上的體驗,既要了解處部生活,又要把它和自己的
感情、情緒的體驗結合起來。我的《在困難的日子裡》,寫一九六一年的飢餓狀態,這必須
要你自己體驗過什麼叫「飢餓」,你處於飢餓狀態的時候,從地里刨出來一顆土豆是什麼心
情?如果你僅僅站在第三者立場上去寫旁人在飢餓狀態時從地里刨出土豆的心情是不行的。
你必須要自己有這種親身體驗,或者是在困難的時候獲得珍貴東西的心情把它移植過來才能
寫得真切,寫得和別人不一樣。我舉這個小小的例子來說明:要注重你自己內心的體驗。有
些人把深入生活理解得非常狹隘,就是去了解、記錄一些材料,而不注重自己的體驗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