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1頁

    有待和無待是《逍遙遊》里的一對重要概念,有待則不能逍遙,無待才能逍遙。道理看上去很簡單,大鵬雖然能從北海遨遊到南海,但一定要等六月的海風,沒有足夠大的風力它就飛不起來;宋榮子對世俗的名利是無待的,精神獨往獨來,自由自在,但他好歹還要走路,腳必須依恃大地才邁得開步子;列子更高一層,對世俗是無待的,就連出門也無待於大地,但是,他畢竟還要有待於風,沒風的時候他就沒法御風而行。

    終極的無待是怎樣的呢?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裡何謂「六氣」,有人說是天地四時,有人說是陰陽風雨晦明,但都是猜,搞不清楚莊子的本意,好在這句話的大意還是比較清楚的,強調的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再聯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給出的通往逍遙的方案就大體明朗了,即順應自然的規律,拋棄主觀的成見和執著,不建功,不求名,與時俯仰,隨波逐流。

    打個比方,有待的最下乘境界好比一隻小船駛向目的地,要頂風,要破浪,要揚帆,要轉舵;高級一些的有待是「心如不系之舟」,隨風隨浪,沒有固定的目標;到了無待境界就沒有這隻小船了,你就是一滴水,世界就是大海。

    這境界看上去很令人神往,但具體要怎麼做呢?

    有人一定會問:這是不是教人內方外圓呀,內心有底線和原則,處世則不妨圓滑權變一些?——我讀《莊子》有一個體會,就是千萬別把他往好處想。莊子的想法往往大悖常理,莊子自己也知道這個問題,在文章里也多次談到,正所謂「不近人情,大有逕庭」(這正是《逍遙遊》下文裡的話)。我們常人會覺得為人處事不妨外圓內方,但莊子不要內方,要的是內圓外圓,全是圓的。如果心裡有了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還怎麼「至人無己」呢?  

    常見有人以《莊子·外篇·知北游》的「外化而內不化」當做人生格言,覺得做人要外圓內方,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但這實在是望文生義之見,只不過這種見地由來已久,早在《淮南子》就把《莊子》世俗化和政治化了,《淮南子·人間》講「得道之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以從俗,內不化以全身,如果一個人內心有固定不變的操守,外表能屈能伸,與世俯仰,那麼做什麼也不會有危險。人們之所以尊崇聖人,因為聖人像龍那樣變化無窮。——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人對龍的崇拜,龍的精神似乎就是一種內方外圓、變化無窮的精神,只不過一經俗人效仿,外圓容易學,內方則往往不足。ii但莊子自己怎麼看這個問題呢?在《莊子·內篇·人間世》里,顏回準備去勸說暴虐的衛君,說自己會「內直而外曲」(也就是內方外圓的意思),莊子借孔子之口批評了這種態度,說這只是勉強能夠免罪而已。

    以莊子看莊子,要說拋棄主觀成見,我們覺得這很正確,但很少有人深入地去想一想所謂主觀成見都包括了什麼。如果想通了,我們或許就不願意拋棄主觀成見了。想想看,我們覺得助人為樂是對的,殺人放火是錯的,這就是主觀成見;我們覺得清廉奉公是好的,貪污腐敗是壞的,這也是主觀成見;我們覺得岳飛是好人,秦檜是壞蛋,這還是主觀成見。這些主觀成見也就是我們心中的是非美醜的準繩,也就是我們的道德標準,而道德標準不是「自然」賦予我們的,而是「社會」賦予我們的。而莊子恰恰要的是自然,反的是社會。《大宗師》說到了這個問題: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

    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盪恣睢轉徙之塗乎?」(《莊子·內篇·大宗師》)

    大意是說,意而子去見隱士許由,許由問他:「堯教了你什麼?」意而子說:「堯教我一定實行仁義,明辨是非。」許由說:「那你還來找我做什麼?既然堯已經給你套上了仁義是非的枷鎖,你還怎麼能夠悠遊於逍遙無窮的境界呢?」

    心中有了是非,就是有了成見,就是「有己」,而莊子推崇的至人境界是「無己」。因為有了是非也就有了牽絆,有了牽絆也就無法逍遙。比如很有文藝趣味的老闆寫了一首詩拿給你看,這可引起了你激烈的思想鬥爭:阿諛奉承吧,良心不安;直言不諱吧,飯碗難保。你的心之所以不能逍遙,就是因為你心裡有一個是非美醜的準繩,如果沒了這個準繩,你還會感到焦慮不安麼?老闆既然期待你誇他,那你就順著他唄。

    如果遵從雞湯國學的常規套路,我現在應該總結一下「莊子的思想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發是……」這個啟發很簡單,就是教我們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管來的是國軍還是皇軍,我們都能心平氣和,寵辱不驚。

    這絕不是我在危言聳聽或者存心揶揄那些人生導師們,事實上,《莊子》後文確有大段篇幅就是直截了當地教人怎麼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所以我還想重申一遍本文第一章的重點:《莊子》是亂世之書,過激之辭,如果我們不顧這個背景就生搬硬套大談實用性的話,豈不是恰恰應了那個東施效顰和猴子穿周公之服的故事?

    在莊子看來,無是無非、無善無惡,這是一種自然狀態,回復到自然的狀態,順應著自然的規律,便可以得到逍遙。至此,我們有必要考察三個問題:第一,這真的是自然狀態嗎;第二,這真能做得到嗎;第三,如果現實生活中當真有人做到了,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