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教會和修道院地產也出現了穩步擴大的趨勢,拜占廷各階層虔誠的信徒,從皇帝到普通老百姓,慷慨捐贈使之不斷增長。這一過程及修道院的迅速增加共同揭示出教會勢力的強化。一個清晰普遍的情況是修道生活在拜占廷帝國十分流行,安條克大教長約翰後來在11世紀末所做的記述也提供了相關的信息,儘管記載明顯存在誇大之處,但是反映的總體情況還是準確的。這個東方教士的重要代表和教會擁有財產占有之合法權的鼓吹者堅持認為,毀壞聖像運動爆發前拜占廷帝國民眾分成幾乎旗鼓相當的兩大部分,即教士和俗人。[130]修道院地產的增加是與修道士和教士人數增加相對應的。[131]
查士丁尼二世是極為虔誠的君主。他在其發行的錢幣銘文中稱自己為“基督的僕人”,他也是拜占廷帝國第一位將基督像印鑄在其錢幣背面的皇帝。[132]在其統治期間的691~692年,召集了被稱為“五六次大公會議”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因為這次會議的許多決議條款是對前兩次會議,即553年第五次和680~681年第六次大公會議教義法規的補充,由於它是在皇宮特魯利安宮那間穹頂大廳里舉行的,故又被稱為“特魯羅大公會議”。該會議決議的102條法規確定了基督教教會的管理機構和禮儀細節,特別強調了民眾和教士需要注意和加強遵守的基督教道德。其中對某些風俗習慣進行了譴責,部分是因為這些習俗來源於異教,部分是出於道德說教的理由,而它們都特別傾向于欣賞當時的民間習俗。這個時期,人們還可以看到異教節日的慶典活動:在不魯馬利亞,葡萄豐收的季節,化了裝戴面具的男男女女在街道上載歌載舞,歌頌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在滿月葬禮篝火節上,人們在房前堆起木材,燃起篝火,年輕人還在火堆上走過。此時,這些來自古代異教的許多習俗都被禁止。在各種禁令規定中,有一條是禁止君士坦丁堡大學學生參加戲劇表演的。[133]從歷史的觀點看,“五六次大公會議”決定的最重要之處在於,它揭示出東、西方兩派教會之間教會事務的區別,例如它允許教士結婚,又如明確反對羅馬教會實行的禮拜六齋戒。這樣,在第六次大公會議達成了關於教義信條決議後不到10年,羅馬和拜占廷教會之間又爆發了新的爭議。這次爭端並非因信仰而起,而是因那些導致兩大世界中心分道揚鑣的問題而起。
圖18表現為獻身的基督守陵的婦女的象牙雕刻,完成於400年前後,現存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 羅馬主教拒絕接受“五六次大公會議”的法規,這一點都不奇怪。查士丁尼二世認為自己能夠像其祖父一樣處理這次爭端,他迅速做出判斷。他派遣代表去羅馬,打算逮捕羅馬主教並將其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在皇帝面前加以審判。但是,時代已經變了,不同於馬丁時代了。皇帝在義大利再也沒有那樣的權力了,而羅馬主教的地位已經得到極大的加強。羅馬和拉文那兩地的民兵公開反對皇帝代表的這一要求,以至於迫使他為了活命不得不跪倒在羅馬主教面前。這的確是在報復40年前羅馬主教在拜占廷皇帝手中受到的侮辱。但是,這次羞辱並沒有來得及降臨到皇帝身上,因為就在這個事件發生以後,查士丁尼二世很快就被廢黜了。
伊拉克略一世使小軍役土地持有者農兵和自由小農成為帝國脊樑的政策本身事實上很難為拜占廷貴族所喜歡。查士丁尼二世在位時期,政府的這一政策又帶上了明顯的反貴族色彩,從來就不吝惜動用暴力的年輕皇帝的魯莽殘暴的處理方式驅使反對派走上了極端。大量東方史料使我們了解到,查士丁尼二世的統治使貴族受到被徹底摧毀的威脅。的確,其政策幾乎沒有一項完全得到民眾的擁護。雖然其移民殖民政策能夠滿足國家的需要,但是它對那些被涉及的人來說是極為痛苦的,他們被迫背井離鄉,遷移到完全陌生而不熟悉的國度。而且,查士丁尼二世的統治使其所有臣民都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特別是這位皇帝仿效其偉大的同名前輩皇帝,熱衷於最宏大奢侈的建築活動。[134]他殘忍無情的敲詐勒索,使民眾激烈反對其負責財政稅收部門的官員,例如皇產財務部部長()史蒂芬(Stephen)和總稅務部部長()塞奧多圖斯(Theodotus),他們似乎一直以殘忍無情而著稱。695年底,爆發了反對查士丁尼二世政府的起義,新建立的希臘軍區將軍利奧提烏斯(Leontius)被藍黨民眾推舉為皇帝。[135]查士丁尼二世的重臣皇產財務部部長史蒂芬和總稅務部部長塞奧多圖斯成為起義民眾怒火的犧牲品,查士丁尼二世本人則被割去了鼻子,並流放到車繩,這裡是前羅馬主教馬丁曾去世的地方。
[1] 以下3個段落為本書1969年英文版的新增內容。
第四節伊拉克略王朝的滅亡
695年的變故使拜占廷帝國的發展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開始了一個持續20餘年的動盪時期。這個內亂時期使帝國面臨新的危險,造成新的嚴重損失。第一個沉重打擊是帝國未能保持住其在北非的領土。不久之前,帝國雖然抵禦住了阿拉伯人對迦太基總督區的進攻,但是在君士坦斯二世設法建立保衛西部領土的有效機制的嘗試失敗後,它的陷落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697年,阿拉伯軍隊攻入拉丁人占領的非洲地區,經過一系列速戰速決的戰鬥,他們奪取了迦太基。皇帝利奧提烏斯(Leontius,695~698年在位)火速派往非洲的拜占廷艦隊曾再次控制了局勢。但是次年春季,阿拉伯人加強了水陸兩路軍隊的攻擊,迫使拜占廷人在其優勢力量面前俯首稱臣,並放棄了迦太基。這次失敗的結果是引發了拜占廷艦隊反叛利奧提烏斯,卡拉比西亞尼海上軍區的艦隊司令阿普西馬爾(Apsimar)被擁立為皇帝。由於屬於綠黨黨徒的城市民兵的支持,他輕易奪取了對首都的控制權,並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名為提比略106二世(Tiberius,698~705年在位)。像其前任是憑藉藍黨上台一樣,他是憑藉綠黨的幫助上台的。[136]被廢皇帝利奧提烏斯被割掉鼻子後,囚禁在修道院,這一懲罰恰恰是他在3年前廢黜查士丁尼二世時施行的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