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拜占廷帝國內部擁有足夠的資源,這為其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復興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最初,帝國相當貧窮衰弱,以至於無力抵抗任何敵人的攻擊。伊拉克略甚至一度打算將其指揮部遷往迦太基,由這個基地再組織起對敵人的反擊,正當準備對此計劃付諸實施時,他卻發動了對福卡斯的遠征。這個計劃在君士坦丁堡民眾中激起極度的失望,他們和大教長一起強烈反對這個計劃,最終使伊拉克略受到阻礙。[19]然而,這個計劃提出這一事實本身就表明了東部省區的局勢極度惡劣,而西部省區體現出突出的重要性。
圖13塞爾吉拉的兩座公共建築。如過道銘文所示,左邊是浴池,由朱利安及其妻多姆娜於473年修建,右邊帶有柱廊的建築是客棧 6世紀末時,只有個別的斯拉夫人部落開始定居在巴爾幹半島。7世紀初,莫里斯在多瑙河戰役遭到慘敗後,斯拉夫人開始對巴爾幹半島進行大規模占領。無數的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部落橫掃西起亞得里亞海,東、南到愛琴海的整個巴爾幹半島。在大肆洗劫蹂躪之後,大部分阿瓦爾人退回到多瑙河北岸地區,但是斯拉夫人卻在巴爾幹半島定居下來,並控制了該地區,摧毀了拜占廷對半島地區的控制權。新的入侵者勢力極為強大,足以占領整個馬其頓和莫埃斯亞地區,他們還夷平了直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的整個色雷斯地區。他們特別對塞薩洛尼基發動了瘋狂的進攻,該城一再遭到無以數計的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的圍困和攻擊。[20]只有城區一直堅守著,周圍的農村全都落入斯拉夫人之手,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軍隊旋即經過塞薩洛尼基轉向希臘中部和更遠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由此,斯拉夫水手又渡海占領了希臘諸海島,甚至在克里特島登陸。達爾馬提亞地區遭遇的進攻也同樣猛烈,614年,該地區統治首府撒羅那被摧毀,這一事件標誌著拜占廷帝國在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控制權與影響力的衰落。同一時期,達爾馬提亞地區許多其他城市和內陸最重要城鎮都與撒羅那一起陷落了。例如辛基頓努姆(即貝爾格勒)、維尼納庫姆(即科斯托拉奇)、奈蘇斯(即尼斯)和薩爾迪卡(即索非亞)。拜占廷人控制的巴爾幹半島中心城市除了君士坦丁堡外,還有幾個重要的城市,如塞薩洛尼基和亞得里亞海沿海城市,如靠北部的加德爾(即扎達爾或扎拉)和特羅古利烏姆(即特羅吉爾)、靠南部的布土拉(即布德瓦)、斯科達(即斯卡達)和利蘇斯(即里傑斯)。[21]
斯拉夫人遷徙還導致巴爾幹半島發生了重大的民族成分變化,這些遷徙的影響一直深入到半島的最南部地區。儘管伯羅奔尼撒半島本身被斯拉夫人控制了200餘年[22],但是,希臘領土的斯拉夫化時間並不長久。[23]希臘和某些沿海地區的拜占廷當局設法一點點地逐步收復了失去的領土,並設法使希臘文化在這些地區堅持了下來,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恢復了起來。在斯拉夫人入侵的壓力下,各地原有的居民被迫退卻到沿海地區和附近的海島上,這就是為什麼在半島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希臘因素重新強大起來並逐漸壓倒了斯拉夫因素的原因。與此同時,羅馬因素則在半島西部地區重新占據優勢地位。即便如此,這些地區還是遭到斯拉夫人的蹂躪破壞。巴爾幹半島的絕大部分地區,包括整個內陸地區,都變成了純粹的斯拉夫人國家。從此以後,在拜占廷文獻中,這些地區就被稱為“斯拉夫人地區”。
與此同時,波斯人對近東地區的進攻仍在繼續。611年,敵人的確一度被迫退出高加索地區,但是拜占廷人在亞美尼亞和敘利亞地區的反擊計劃遭到了徹底的失敗。613年,帝國軍隊在安條克遭到慘重失敗,導致波斯人全線快速推進。他們向南奪取了大馬士革,向北強行突進到加里西亞地區,奪取了帝國在陶魯斯山脈的重要據點;拜占廷人還被驅逐出亞美尼亞。波斯人對聖城耶路撒冷圍困3周後奪取了該城,這對基督教徒是特別沉重的精神打擊。該城被攻陷後,遭到數日的焚燒搶劫和大屠殺,君士坦丁大帝建築的聖墓教堂也被大火焚毀。這對拜占廷帝國產生了破壞性作用,特別是包括基督受難十字架在內的最為珍貴的聖物悉數落入波斯人手中,並被押送到泰西封。615年,波斯軍隊對小亞細亞發動新的攻勢,其部分部隊進抵博斯普魯斯海峽。敵人此時從兩個方向進軍君士坦丁堡,波斯人從東方,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從北方逼近首都。皇帝本人於617年在伊拉克拉與阿瓦爾人汗王交戰中,也幾乎成為背叛行為的犧牲品。[24]帝國最富庶的省區埃及在619年的春天也開始被入侵,不久就完全陷落,這就使拜占廷首都的糧食供應受到了嚴重威脅。
這樣,波斯人就幾乎控制了整個近東地區,看起來阿黑門尼德王朝時代的古代帝國將重新復興,這幾乎是幾年前查士丁尼成功恢復古代羅馬帝國時的歷史再現。但是,波斯人的失敗似乎來得更快,其衰落也似乎比拜占廷帝國來得更嚴重。在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部落湧入巴爾幹半島,以及波斯人不斷入侵帝國東方省區的災難性日子裡,伊拉克略一直在策劃意義深遠的重大改革,這一改革將為拜占廷帝國注入新的活力。其基本工作是將省區重新組建為軍區,這意味著與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統治管理制度的原則徹底劃清界線,因為這些原則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敵人尚未占領的小亞細亞領土此時被劃分為大的軍事區域。[25]如同拉文那和迦太基兩個總督區一樣,小亞細亞各軍區是軍事管理單位,每個軍區分別由各自的首腦“將軍”統轄,他們相當於早先的總督。這種單位不完全等同現存的省區行政劃分和組織機構,省區在軍區制下還繼續保留了一段時間,而軍區的行政首腦總督地位僅次於“將軍”。[26]很顯然,“將軍”掌握最高指揮權,特別是在一個軍區里包括著幾個原來的省區,由此也清楚表明將軍的地位高於總督。這樣,新的管理體制就明確地打上了軍事化的烙印。這一制度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士兵駐紮在小亞細亞地區,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新設立的軍事區域都被稱為“軍區”。也就是將軍隊編制中的通用稱呼“軍區”()借用到軍隊士兵實際駐紮的領土上來。士兵被授予不可剝奪的土地權力(在後世的史料中被稱為“軍役地產”,),條件是世襲,但服軍役。[27]這樣,新制度就是古代“邊防軍”制度和總督區產生的政府形式相結合的產物。正如在早期的邊境地區,軍隊囤兵在土地上,又如同在總督區,行政管理體制中具有強烈的軍事因素。[28]當整個帝國本身都面臨緊急防務需要時,就必定要採用這些已經在邊境地區和西部部分地區行之有效的制度了,西部地區當時已經與帝國中心地區斷絕了聯繫。伊拉克略重建工作的結果是,拜占廷帝國在小亞細亞地區和沿海各島嶼的領地先後組建起亞美尼亞軍區、東方軍區、奧普西金軍區和海上軍區。[29]當時,再往東去的省區還在波斯人控制下,而後不久就落入阿拉伯人之手。因此,在這些地區不可能推行軍區制。同樣,在巴爾幹半島也因為相同的原因而無法推行軍區制。這也確實可以清楚地表明,在這個地區,降臨於帝國的災難的嚴重程度。拜占廷統治管理(包括軍區制在內)在相當長時間以後才逐步地推行到巴爾幹半島的這些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參見第101頁和第157頁以後部分)。在此後的一個世紀,小亞細亞地區最初那些龐大的軍區被再度分化,這樣就出現了一些新的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