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3頁

    幾乎沒有什麼問題像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屬於何種性質這一問題有如此大的爭議,這個問題在學者中引發了激烈且無休止的爭論。[65]有的學者認為,君士坦丁對宗教毫無興趣,他只不過是懷著政治動機,將基督教置於其羽翼保護下;另一些學者則主張,帝國宗教政策的轉變主要是因為君士坦丁真誠的信仰。對這兩種看法存在許多爭論,人們還找到證據支持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篤信無疑,以及他繼續熱衷於異教儀式這兩種對立的意見。兩種看法真的混淆起來了。僅從政治角度出發,人們似乎就足以確定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眾所周知,戴克里先推行迫害基督教政策遭到失敗,帝國重心東移,甚至包括他全力支持伽勒利(Galerius)在內的所有措施,都是與其長期敵視基督教的方針相矛盾的。[66]證據同樣表明,君士坦丁早就對宗教虔誠篤信,他既是個基督教信徒,也是個異教信徒。所謂對宗教缺乏興趣,無論是值得讚揚還是應該批判,那肯定不能指他而言。他生活在一個所有人不是受到這種就是受到那種宗教祭奠儀式深刻影響的時代,而宗教本身也大體是綜合性的,同時,參與幾種祭奠儀式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君士坦丁於312年皈依基督教的上帝,從此以後,基督教就一直受到他成功的保護,這種呵護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強烈。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他肯定完全只獻身於基督教,並與所有傳統的異教徹底決裂,而像以後其他拜占廷帝國皇帝似的成為純粹的基督徒。他仍然允許異教舉行禮拜儀式,甚至親自參加異教的,特別是對太陽神的某些禮拜活動。認為基督教是惟一宗教的看法,對那個宗教混雜交織在一起的時代而言,完全是莫名其妙和不適宜的。對“第一位基督教皇帝”來說,也肯定是很陌生的。宗教事務中流行獨一排他思想和羅馬世界逐漸將基督教視為惟一真理信仰,以至於以這個絕對真理排斥其他信仰的事情,是很多年以後才發生的。推行基督教的政策是必然的最終結果,帝國也只允許基督教一種信仰存在。但是,這一切是在君士坦丁以後相當長時間才發生的(參見第40頁),羅馬大主教馬克西姆(Maximus)的頭銜不僅得到君士坦丁本人,而且得到其繼承人的承認,直到379年。[67]

    圖4埃及斑岩雕像,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皇帝戴克里先的共治皇帝,另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君士坦丁一世的兒子,他們共同繼承了皇帝權力。該雕像原為石柱基座雕刻,後於員圓園源年被洗劫君士坦丁堡的十字軍騎士運到威尼斯,現存該城聖馬克廣場 基督教在君士坦丁時代的羅馬國家具有極大的影響,這表現在皇帝於325年主持召開尼西亞第一次基督教世界主教會議,會議確定了基督教信條和紀律。皇帝不僅召集會議,掌控會議的進程,而且對會議決議施加了強大影響。他本人還不是教會的神職成員,因為他一直沒有接受洗禮,最後在其臨終病榻上受洗,但是實際上,他是教會的領導者,這樣就開創了一個為其拜占廷皇帝繼承人效仿的先例。這次大公會議主要審議亞歷山大教會領袖阿里烏(Arius)提出的說教,其一性論觀點使之不可能承認聖父、聖子和基督的聖靈同等。阿里烏這一信條遭到譴責,會議確認聖子與聖父同質()。教義信條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開始確定的。在381年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公會議上,該決議被認可,附加為基督教信仰的表述。君士坦丁基督教政策開啟的這種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合作為雙方都帶來了好處,同時它也造成了一系列全新的難題。基督教給拜占廷國家帶來了強大的統一思想,同樣也給君主專制統治以有力的精神支持。從教會一方看,它得到國家慷慨的物質捐贈,以及在傳教活動和反對基督教敵人鬥爭中的支持,但是,這也意味著教會對國家某種程度的依賴。另一方面,國家一旦將自己的命運與教會聯繫在一起,就必然捲入所有不同教派之間無休無止的爭論。對教義信條的爭論不再是教會私下考慮的事情,而受到政治需要的影響,成為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世俗的和宗教的利益並不總是一致的,教會與國家兩大權力之間的合作常常被衝突所代替。甚至在君士坦丁時代,這些都已顯露出來,國家干預教會爭論,世俗和教會目的相衝突,教會與國家間既有對立,也有合作。阿里烏派並沒有因為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遭到譴責就被徹底剷除。皇帝逐漸了解了其對手的強大力量,故被迫調整策略,他迫使教會重新允許阿里烏向信徒宣教。這使皇帝與正統教士,特別是自328年開始擔任亞歷山大主教的阿塔納修斯(Athanasius)發生衝突。這位偉大的教士,儘管一再被流放,仍繼續為捍衛正統信仰不懈戰鬥,直到373年去世。

    教義信條爭議也導致君士坦丁諸子之間日益激烈的糾紛,同時加大了帝國東、西兩半部分之間的裂痕。君士坦提烏斯(Constantius)統治帝國東半部,宣稱信奉阿里烏派信仰;340年去世的君士坦丁和小君士坦斯(Constans)控制帝國西半部,同時信奉尼西亞信經。343年秋季,在帝國東西部之間邊界城市薩爾迪卡舉行大公會議,但是會議未能實現兩種觀點的調和。實力占上風的弟弟君士坦斯此時已經主宰了整個西部,強迫君士坦提烏斯屈服,恢復被其驅逐流放的正統派主教。這使阿里烏派分裂為兩個陣營:即主張聖父和聖子性質類似()但不同質()的半阿里烏派,以及尤諾米烏斯(Eunomius)領導的徹底的阿里烏派,他完全否認任何性質類似的說法。同時,當君士坦斯於350年在平息異教篡位皇帝馬格努斯·馬格南提烏斯(Magnus Magnentius)叛亂的戰鬥中陣亡後,情況發生了相反的變化。而後,君士坦提烏斯在351年的一場異常慘烈的戰鬥中擊敗篡位者。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