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前面已經說過,納爾遜已於8月3日向北往烏桑特航行,8月15日,當他到達該處向傑維斯的將旗致敬之後,得到命令要他乘勝利號旗艦往朴茲茅斯,他於8月18日在那裡投錨。在英格蘭,他的時間消磨在倫敦與默頓之間,9月2日,巡洋艦“歐亞拉斯”的艦長布萊克-吳德帶來一個消息,說維倫紐夫已經進入卡迪茲,於是納爾遜的短假遂告結束。9月5日,他把他的行李送往樸茨茅斯;9月14日,他本人也上了船。第二天,“勝利”號由歐亞拉斯伴送,一同揚帆出發。9月28日,他與科林伍德會合,並接管全部艦隊的指揮權。
第二天是他四十七歲生日,在給一個不知名友人的信件中,他曾經這樣寫道:“當我接管這個艦隊時所受到的熱烈歡迎,是我畢生不能忘記的。軍官到船上來歡迎我的歸來,在熱烈的氣氛中幾乎忘記了我的總司令身份。”納爾遜把他的艦長們集合起來,把他的會戰計劃解釋給他們聽,這是他在默頓時擬定的,通常被稱為“秘密備忘錄”。在沒有說明這個計劃之前,最好先回顧他的前一個計劃,就是他在前往西印度途中構想出來的,因為在這兩個計劃中,前者可以更清楚的顯示出納爾遜與當時其他的海軍將領的不同之處。
第一個計劃的要點就是一個“接近的和決定性的會戰”,這是納爾遜的一貫目標。在這種會戰中,部將們不應等待信號,而根據他們自己的主動精神來採取行動,為了使他們在這種行動中不至於使整個會戰秩序發生混亂,他們對於總司令的攻擊“模式”必須要有充分認識。納爾遜並不是以戰鬥為手段,以求達到執行一個計劃的目的;反之,他是用計劃為手段,以求達到執行一個戰鬥的目的。這二者之間是大有區別的。這個備忘錄的特點不在於其攻擊的“模式”方面,而是當部將在執行攻擊時,可以有極大的行動自由----關於攻擊模式,這裡一共提到了兩種,以便在不同環境中可以替換使用。在聖文森特之戰中,納爾遜還是一個部將,他卻發揮了高度的主動精神,所以他也希望他的船長們也都能以他為榜樣。他和拿破崙完全不同,後者不容許他的元帥們具有主動精神,而納爾遜卻希望他的艦長們都具有“納爾遜”式的頭腦。除了勇敢好鬥以外,他自己的主動精神,再加上部下的主動精神,才是使納爾遜成為英國最偉大海軍將領的主要原因,儘管後者違背了當時嚴格的海軍紀律。
當納爾遜在默頓時,首先與凱茨討論他這個“秘密備忘錄”。其基本假定是納爾遜的艦隊有四十艘戰艦,維倫紐夫則為四十六艘。要想不花太多時間把四十艘船都列成戰鬥序列,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節省時間,全部艦隊分為兩隊,每隊十六艘船,另有一個“前進支隊”或是“預備隊”,共有八艘船。此外,同樣是為了節省時間,航行序列也就是戰鬥序列,而且為了能夠充分利用機會起見,這兩個支隊也完全可以獨立行動。一個由納爾遜指揮,另一個由科林伍德指揮,後者對於他的戰線具有完全的指揮權。
攻擊的“模式”是這樣的:當科林伍德攻擊敵方戰線後半段的十二艘船隻時,納爾遜應攻擊敵軍的中央部分以阻止它攻擊科林伍德,同時他的船隻應夾在敵方中央與前衛之間,不讓後者轉過身來以援助敵人的後衛部隊。此時,“前進支隊”插入進來,他們應位置在敵人中央的前方,相隔三四艘船的距離,目的是全力搜索敵人的總司令,因為這也是敵人艦隊在指揮和精神上的中心。納爾遜說:“有些東西必須靠機會,尤其在海戰中沒有任何事情是有一定把握的。炮彈可以擊毀敵船,同樣也可以擊毀友船。但是當敵方前衛來不及支援後衛之前,我對勝利是確有信心的,在此之後,我們就可以準備接受敵人剩餘二十艘戰艦的投降,如果他們企圖逃跑,那麼就可以全力追擊。”
納爾遜的戰術觀念與埃帕米農達斯在列夫克特累的戰術觀念極其相似。在那個會戰中,底比斯軍的右翼監視著斯巴達軍的左翼和中央兩部分,而底比斯軍的左翼則擊毀斯巴達軍的右翼。在特拉法爾加之戰中,納爾遜也是用攻擊的手段控制著法西聯合艦隊的中央和前衛,而好讓科林伍德擊毀敵人的左翼----後衛。因為這個戰術觀念事實上是古已有之,所以不一定要歸功於呂岑會戰中的菲特烈,或是特拉法爾加會戰中的納爾遜。在戰爭中,基本觀念往往會再生----它們從這一代又傳到了那一代。
納爾遜曾經寫信給他的情婦漢密爾頓夫人,對這次與各位艦長間的會議有著非常生動的描寫:“當我把這個‘納爾遜秘訣’解釋給他們聽之後,這夥人簡直像中了邪一樣,有些人流了眼淚,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說‘它真是新奇,真是特別,真是簡單!’而將軍級以下的人員,也都一再說道:‘只要讓我們逮著了,就一定會成功!我的勳爵,你給了我們信心!’”
在10月9日或10日,這個秘密備忘錄又以書面的形式流傳。
在卡迪茲的維倫紐夫發現他的處境空前惡劣。他的金庫已經一空如洗,糧食和供應品都感到缺乏。除了原來缺員2,000以外,還有1,731名傷病人員。更糟糕的是,法西兩國的官兵之間經常發生爭吵。9月2日,他寫信給狄克里斯大訴其苦。雖然如此,到9月24日,他還是能夠報告說已經裝好六個月的補給,準備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