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2頁

    雖然華陽廠擁有一些生產微面經驗的工作人員,但在韓皓介入之前許多有真才實學的骨幹早已經流失,剩下的都是經驗有限的職工。不過,有總比沒有好,至少生產還是得依靠他們。可要跨省跑到浙海省工作,原本剩餘的技術人員又少了一半。許多人早已經在珠城市安家落戶,上有老下有小,一般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因此,許多人都拿了買斷安置費在當地另找工作,只有30多名職工跟著韓皓來到虎山。

    在這樣背景條件下,招募合適的汽車生產人才是韓皓工作的戰略重心之一。

    汽車人才在哪裡?

    當然就是在國內各個汽車生產廠,韓皓只需要挖來骨幹,再從摩托車廠調來熟練工人經培訓後就能形成一個生產汽車的團隊。

    但是骨幹難挖啊,人家在自己企業幹得好好的,誰願意去一個還沒建起來的民營企業。之前,挖摩托車人才韓皓已經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現在汽車人才更是難挖。

    為此,韓皓飛去了首都天京,一是當面感謝替自己拿到「中華」商標出了大力的商標局李處長,二是向沉浸在汽車行業多年的新華社高級記者李國安請教,如何才能儘快聚起一隻人才隊伍。

    「你還真的準備進入汽車行業?生產資質怎麼辦?」  

    韓皓做東,一起邀請了李處長和李國安來設宴款待。當聽到韓皓介紹自己準備進入汽車行業,李國安激動地問道。

    一向來,李國安都挺欣賞韓皓,但眼下在他看來華夏廠進入汽車行業就是一步臭棋。

    「是的,不信你問問在座的李處長,就是在他的幫忙下,我取得了夢寐以求的『中華』汽車商標。」

    看到商標局的李處長含笑點頭為韓皓作證,李國安不免信了幾分,接下來他繼續聽韓皓講述。

    「一切順利的話,明年這個時候說不定我們廠的微面就可以上市銷售了。至於,生產資質嘛,我還是照搬了摩托車借雞下蛋模式,到安淮省找了一家叫華陽廠的汽車企業……」

    韓皓也不相瞞,把自己如何取得汽車生產資質的過程說了一遍。

    聽完韓皓居然如此繞過了國家政策進入汽車生產領域,李國安真是有些哭笑不得,跟死板腦袋的大多數人比起來,韓皓的鬼點子實在太多了。

    「你呀你,敢在汽車行業這樣干,估計你是全中國第一個!我還從未聽說過私人企業敢來造汽車,你看看全國那麼多汽車廠,無一不是國有企業,背後都站著國家的身影。像你收購的這個華陽廠,也屬於集體市屬企業。當年我還曾為其寫過一篇文章,說山溝里飛出了金鳳凰,沒想到現在它落到了你的手中。微麵廠你準備投資多少錢?現在微面國內競爭得很是激烈。」  

    「2個億吧!」

    看到李國安聽到2個億的反應不像很贊同,韓皓心裡想自己已經是往高了說,他估計投1個億就好。

    「2個億,在汽車行業翻不起什麼波浪啊。昌河汽車,前兩年光對生產線進行兩期技術改造就貸款了3個億,還有五菱汽車當初引進三菱車型也用了3個多億。說實話,你要進軍汽車行業,我依舊持反對意見,怕你白白往水裡扔錢。」

    李國安皺著眉頭回答,自己在汽車行業沉浸了多年,見慣了行業起伏。反倒是韓皓初生牛犢不怕虎,硬是往大坑裡跳,李國安只好再一次勸說。

    「李主任,現在我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果這1個多億打了水漂,就相當於我替後來者交一次學費,到時你可以把我失敗的經驗寫下來。總之,汽車行業我是非進不可,今天我找你就是讓你幫忙我出主意,如何找來急需的汽車人才。」

    自己千辛萬苦才拿到了汽車行業的敲門磚,韓皓肯定不會這個時候放棄。當初跨入摩托車行業時,也有許多人不看好華夏廠的未來,現在工廠產品供不應求不是狠狠地打了那群人的臉。

    國企是國企,民企是民企,國企一塊錢的效果也許民企只要5毛錢就能做到。而且韓皓並未像國企大廠這般,一下子建設規模就是以10萬台為標準,他的理念是滾動式發展,先上馬1萬台微面的生產線,如果效果好再慢慢改造擴產。這樣的話,前期投資不用很多,財務壓力也沒那麼大,依靠華夏廠的自由資金完全可以支撐。依照他的估算,只要6000萬啟動資金就能夠把廠子搭建起來。  

    「唉,有些事,明知不可為之而去為,到底是狗熊還是英雄,只能由時間來證明了。既然你決心已下,那我只好不提此事。至於你問我去哪裡尋找合適的人才,我倒是有一些線索。現在國內汽車巨頭紛紛找外商合資,一些年紀大的職工紛紛被提前退休,因為合資廠並不需要太多人員。他們年紀大,知識有些跟不上時代發展,便成為合資的犧牲品。幹了一輩子汽車,最後跟外方合資,看到發展自主汽車業的曙光,他們卻被提前退休了。許多人都對中國汽車有著深厚感情,我覺得他們依舊能夠發光發熱。正巧你需要找師傅領進門,找他們這些人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三大三小」汽車企業在與外方合資時,提前退休了許多老工人。他們許多才50歲出頭,依舊是中國汽車業的寶貴財富。

    可惜合資廠中外方直接提供了現成的技術和標準,國內汽車廠基本淪為代工工廠,好比上汽大眾連一顆螺絲釘的改動都要不遠萬里到德國修改。儘管中方技術人員一再證明,現場德方技術人員也覺得螺絲釘位置不對,但修改依舊要回到德國。因此搞技術研發的團隊、許多上了年紀的高級技工紛紛被轉崗或退休,這些人中間蘊含著許多有用之人。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