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02頁

    這讓地方官員大為高興,感謝韓首富來海珠市走一趟,就給地方多帶來幾個億的收入。

    美國人願意大幅提高報價,這讓原本被人詬病的低價阻礙不復存在,尤其他們描繪幫忙格力打入國外市場的願景讓海珠市官員很是期待。資金、技術以及市場,都一次性完全解決了。

    聽到這個消息,董奇珍真是急得連續失眠,原本想搬來的救兵,沒想到卻為他人做了嫁衣。

    政府對格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就算韓皓出再高的價格,他們依舊可以選擇把企業交到更合適的競購者手中。

    面對格力出售給美國人是已經不可避免的趨勢,事情又迎來了轉機。

    能決定格力命運的是政府,而能拯救格力的依舊是政府,只不過是更高級別的政府。

    南粵省政府派出了一個調查組來到海珠市,叫停了跟美國人的談判,要求把簽約儀式延後,待調查結果出來後再做定奪。

    原因在於商務部致函南粵省要求對格力出售進行嚴格審核,同時省里一把手也批示妥善對待格力這樣的民族品牌,要減少行政干預用市場化方式解決問題,多傾聽格力內部員工的意見。

    「可賣可不賣的話,還是不賣為好,留點家底給子孫後代。」  

    這是書記一把手批示的原話。

    當調查組在格力上下得到不同意賣身,願意獨立發展的意向,以及本次出售都是政府官員主導的結論後,出售格力的方案已經失敗。

    董奇珍很恰當提出要保持自主權,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的計劃,用來替代出售格力的方案,獲得了調查組的贊同。

    自此,格力終於躲過一劫,開啟了全新的征程。

    沒想到由格力引發的風暴,卻沒有結束,依舊在中國大地上迴蕩,韓皓又捲入到另一樁併購活動之中。

    第十六章 新的領域

    當格力引發的風暴還未平息之際,又有一場核彈級別的併購交易在北中國曝出,一南一北兩大陣線相繼引爆,讓中國自主品牌保衛戰進入生死存亡階段。

    跟格力相比,北邊的交易更讓人心悸。

    被譽為「中國第一製造」的徐工集團,決定以20億人民幣價格出售85%股份賣給美國的投資集團——凱雷資本!

    如同平地起驚雷般,昔日中國第一製造,很快就要變成美國第一製造,白紙黑字協議已經簽字,這讓許多行業專家都喊出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半壁江山淪陷了!」  

    徐工集團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產品品種與系列最齊全的國有特大型企業,許多基建工地上使用的設備都是徐工出品。明星產品有挖掘機、起重機、推土機、泵車、攪拌車等,它們被生動比喻為一個國家基礎建設的螺絲釘。

    截止2005年底,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領先的是以卡特彼勒和沃爾沃為代表的外資巨頭,他們憑藉價高質優的進口產品在工地上頗有聲譽,占據高端市場。緊隨其後就是以徐工、柳工為代表的大型國企,依靠傳統優勢占據了中端市場。另外就是三一重工為首的民營機械企業,從低端市場起家他們發展勢頭迅猛,開始不斷蠶食國企市場份額。

    三方勢力雖然彼此競爭,但基本維持了穩定格局。現在一旦徐工集團繳械投降,那麼柳工等國企也會成為外資目標,今後中國機械工程行業將成為外資「一股獨大」的局面!面對強勢的外資,殘弱的民營企業如三一重工根本無力招架。

    在中國政府不斷以國債投資基建拉動經濟增長的大背景下,尤其工業化、城鎮化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身處朝陽行業主營基礎裝備製造的徐工集團竟然要賣身,這真是不可想像的局面!

    「徐工徐工,助您成功」,這句GG詞充滿了中國本土特色,現在卻需要美國資本前來幫助自己成功。  

    為何徐工集團要對外出售呢?

    主要原因還是缺乏資金,沒有足夠資本進行再投入,企業希望能引進戰略投資者來解決資金困局。

    2005年,徐工預計銷售收入達到130億,占到當地政府GDP的20%,集團總資產為72億。

    徐工雖然規模龐大,但是企業臃腫,每年利潤還比不上銷售額只有自己一半的民企三一重工。在國企改革號召下,地方政府準備把這個包袱甩掉,面向全球徵集戰略投資者。

    在帳目上徐工上市公司屬於盈利模式,但放眼整個集團,實際上徐工已經連續虧損了3年時間,這讓地方政府做出了忍痛割愛的舉動。

    中國最大的機械工程製造商要出售,自然引來眾多企業和資本爭奪。不但全球行業第一的卡特彼勒來了,就連國內民營後起之秀三一重工也大膽參與了競爭。

    誰能吞下徐工,誰就能一舉成為中國機械行業的霸主,尤其國內基建行業已經有復甦苗頭,聰明人都知道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地方政府也知道,只不過他們經過風險評估後,覺得賣掉徐工是一個好選擇。跟格力一樣,除了甩包袱,還能招商引資來大投資商。

    除了失去股權增值收益外,納稅、就業依舊保持不變,還能甩掉政府頭上2萬工人的包袱,至少今後工人失業要算在美國人頭上,這是經濟化的地方政府做出的理性選擇。

    中國市場門戶大開,當然引來全球資本來抄底,尤其是國外美金進入中國就是硬通貨,投資更是超級划算的買賣。在美國3億美金只能只夠一條生產線的籌建成本,但來到中國可以把一家機械龍頭企業收購,這就是發達國家資本對落後國家資本的優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0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