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頁
談了45天時間不到,雙方就敲定了重組協議,今後華晨汽車將就此消亡,改成中華集團東北基地。
協議具體如下:
1、華晨汽車先在政府指導下按市場化手段破產,將債務和人員妥善安置。經過債權人會議協商,大家同意接受相當於原價值75%折扣的債務處置方案,今後該債務合計8.2億元將由中華集團新工廠在未來5年內分筆償還。原有職工一律全部下崗,可以提前內退或者離職補償。剩餘的人員,中華集團進來後再重新招聘安置。
2、中華集團以15億元收購地方政府手中華晨汽車80%的股權,成為真正控股大股東,地方政府在新公司保留10%股權。
實際上15億元資金只在財政帳戶上轉了一圈,就將專款專用到中華集團位於沈京市開發區的全新工廠基礎建設。
3、31.7萬平方米舊廠房無償劃給沈京市政府處置,用於華晨汽車工人群體的安置費用。
政府按3億元土地徵收費用計算來安置補償工人,將來改變土地性質用於房地產開發的話,此片老城區土地價值不少於12億。
4、沈京市城開集團受讓了華晨汽車H股的資產登記,今後將由他們控制該上市港股公司。
……
按照協議內容,中華集團順利接收了華晨汽車資產,新安置就業了1.5萬名員工,將在沈京市投資70億元興建60萬輛產能的新工廠,其中包含一期3萬輛的中華寶馬第二家合資工廠。
中華集團重組華晨汽車成功的消息震動了國內汽車行業,這標誌著今後中國汽車市場將會拉開兼併重組大幕。
更直觀的說法是許多像華晨汽車這樣的三無企業,今後可能會找不到接盤方,陷入直接破產退市的遭遇。
華晨汽車反倒是幸運兒,被中華集團接手反而更上一層樓,擁有了活下去的資格。
在華晨汽車重組大幕落下之際,又有一件汽車行業大事發生。
比亞迪公司在堅持了9年時間造車夢之後,被譽為狂人的公司老總王川福終於願賭服輸,宣布退出持續虧損的造車行業。
當初進入汽車行業時,王川福曾說10年後要將公司帶入全球十大車企巨頭行列。現在來看,他的夢想由韓皓替其完成了,中國汽車企業殺到了第四位置。
中國汽車市場當時算是一片藍海,比亞迪確實有一定機會,但面臨中華集團的迅猛崛起,對他們這些小自主車企來說,就是赤裸裸的紅海。
無論是F3如何改款,也無論「鐵電池」宣傳多厲害,跟中華集團產品一對比就劣勢畢現,比亞迪無法越過中華集團這座高山。
股價已經跌至上市時的15%,比亞迪被諸多機構一致建議「賣出」,因為造車這條不歸路看上去已經無法走得通。
痛定思痛下,王川福決定走回老路,打算學習代工巨頭富士康,打造中國內地版的「富士康」,為當前興起的智慧型手機熱開啟代工模式。
對「鐵電池」這樣的技術專利,比亞迪宣布會轉為鋰電池供應商,持開放姿態今後為其他新能源汽車提供電池供應。
但公司的戰略已經轉移,從汽車再次回到了代工道路之上。
「中國需要有自己的代工巨頭,自主品牌要發展不能依靠富士康這樣的台商企業,一旦風吹草動他們會逐利離開,而比亞迪將永遠陪同自主品牌成長。
10年後,比亞迪將成為全球代工的巨頭企業,讓世界真正感受到中國工廠的恐怖實力。」
雖然換了跑道,但狂人本性不減,王川福依舊為自己定下了看似不可實現的目標。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先見之明
一邊是小型車企轉行退出,另一邊大型汽車企業如中華集團、大眾、通用等瘋狂擴大產能,中國汽車市場呈現出矛盾化結構。
到明年(2012年)為止,國內竣工投產汽車產能將達到2400萬輛,而伴隨銷量的不斷上漲車企們又紛紛追加投資,預計到2015年中國汽車總產能將突破3200萬輛。
真是什麼數字套用在中國13億人身上,都是巨無霸。
去年(2010年)全球汽車總銷量為7200萬輛,比2009年增加了700萬輛,其中大部分由中國市場貢獻。也就是說,在歐美發達國家市場,汽車銷量已經飽和,陷入增長停滯階段,拉動全球汽車銷量增長主要依靠中國市場。
從數字看,不出幾年中國生產消費的汽車數量將會達到全球一半水平,這就讓人感覺到泡沫的存在。
中國的汽車銷量會不會繼續提升?
會!
這點沒有人否認,但今後提升到多少數字會是天花板,中國到底需要多少產能,在此問題上就是眾說紛紜。
一般合理認為在2000萬輛出頭屬於正常水平,至多不超過2500萬輛。但現在國內產能規劃已經突破3200萬輛,這預示著3年後中國汽車將面臨供過於求的局面,另外還意味著大量投資將會浪費。
誰都認為自己將會是3年後市場競爭的獲勝者,規劃產能都不愁賣。但市場份額有限,總有人會因為吃不飽而付出代價。
國家發改委就此提出預警,將汽車行業列為了過剩行業,呼籲地方政府不要再一哄而上投資汽車業。
但這註定是徒勞無功的舉措,在GDP刺激下,沒有地方政府會坐失良機。
原定3200萬輛產能還在層層加碼,不達到4000萬輛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