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20頁

    2001年時,中國汽車界曾有過兩位少壯派的激情碰撞。來自中華集團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韓皓,跟躊躇滿志出任國內最大汽車集團老總的一汽少帥竺天峰,雙方在中國汽車業該如何發展問題上進行了當面交鋒,為此還定下赫赫有名的「20年之約」賭注。

    竺天峰的「耐住寂寞20年」和韓皓堅信的「20年後實現國際化」形成鮮明對比,為此兩派支持者還在網上開展大規模論戰。

    想不到只用了7年時間,這場預計耗時20年的爭論就有了最終結果。

    中華集團在韓皓的帶領下,完成了國際化目標,殺入了全球汽車十強,並且在國內還把一汽斬於馬下,誰贏誰負已經一目了然!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中華集團依舊由韓皓穩坐帥位之際,少帥竺天峰已經調離一汽,出任所在地高官職務仕途更上一層樓。

    如今「20年之約」重新被網友翻出,這時人們才明白韓皓當年的目光遠大。

    跟當今世界由美國主宰的「一超多極」格局類似,現在中國汽車市場上也形成了中華集團鶴立雞群,其他合資國企在背後拼命追趕的「一超多強」結構。

    雖然對外公開宣傳中華集團的併購不會對國內現有汽車格局造成衝擊,不少廠家還專門購買了版面援引海外媒體對捷豹路虎能否活下去的負面報導大肆宣傳,但在內部會議上氣氛凝重大家心知肚明跟中華集團的差距越拉越大。  

    去年中華集團的銷量已經突破200萬輛,今年他們火熱的銷售勢頭依舊不減,維持200萬輛的高位成績已是必然。現在又獲得捷豹路虎的銷量,還得到豪華車的技術共享,今後國內汽車市場的日子更加難過了。

    「憑什麼我們坐享大好優勢,卻眼睜睜看著大好局面一點點被蠶食殆盡!」

    「中華集團的人跟我們一樣都是炎黃子孫,沒有三頭六臂,為何他們總能攻克一個又一個被我們內部斷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什麼好的畢業生都不願意到我們集團工作,寧可跑到千里之外的江州尋找工作,同樣的薪酬為何我們就留不下人才!」

    ……

    一汽、二汽、上汽等國內巨頭紛紛召開了小規模高層閉門會,危機的警鐘已經敲響,再不有所作為將來就會被中華集團擊敗。因為中華集團已經開啟了虹吸效應,源源不斷把人才、資金、項目等都吸納過去,走向寡頭行列,平等競爭此消彼長之下,留給大家的生存空間在不斷壓縮。

    討論來討論去,最終又是機制背了鍋!

    跟中華集團民營靈活的機制相比,國企們背負太多的社會責任,面對市場變化反應遲緩。尤其激勵機制跟不上,和中華集團相比,在國企幹活付出回報不成比例,導致優秀人才紛紛外流出走。  

    但機制能解釋一切原因嗎?

    恐怕不能,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

    反觀中華集團上下,顯得喜氣洋洋,跟同行交流時腰板挺著更直了。因為大家都堅信,併購捷豹路虎是一步好棋,它們肯定能在中國人手中完成復興大業。

    不少員工都準備內聘跳槽到新成立的捷豹路虎工廠,畢竟就算干同樣的工種,在捷豹、路虎工作比在中華、華夏聽上去要好多了,這就是擁有歷史積累豪華品牌的優勢。

    簽約儀式後,韓皓就飛往了英倫三島,開始為進駐捷豹路虎而準備。

    在臨時召開的捷豹路虎董事會上,韓皓的身份已經默認是董事長一職,他將真正開啟自己掌舵國際化企業的步伐。

    韓皓沒有著急對董事會組成人選動手,他暫時保留了所有成員,召開了一次務虛會。

    此次會議將討論如何實現順利交接以及近兩年公司的重點發展方向,捷豹路虎的未來就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幸好大學時注重學習英語,工作後一直有收看收聽英文報導的習慣,所以韓皓坐在董事會議主桌上,聽著人高馬大的外國人爭吵,顯得並不是很違和。

    洋人也是人,跟人打交道並不超出韓皓的能力範疇,因此待他們彼此爭吵完畢後,他才作為主事人出來收拾殘局。  

    捷豹路虎規劃了不少新車型研發,但福特已實際中止了接近2年時間的研發資金投入,導致項目擱淺大半。

    23.6億美金實際上只是收購項目的一大部分,後續還有不小金額的研發運營資金投入,這筆錢就是董事會現在爭論的焦點之一。

    到底公司需要6億還是8億美金注入,這成為大家討論不下的原因。

    「當初我說過捷豹路虎缺的只是資金,一旦放虎歸山會不同凡響,因此這個問題我想自己還是擁有一定發言權。

    只要項目屬於合理可接受範疇,那麼都可以提交預算申請,暫時不會設限於多少金額。

    最遲下周,應該會有5億美金到帳,接下來6個月內保證還有另外的5億美金提供。

    因此,為了實現放虎歸山,請盡情實現你們的創造力。」

    韓皓出手就是10億美金的手筆讓所有董事會成員都識相閉上了嘴,當年大英舊貴族被崛起的美國新貴用鈔票教育,現在又輪到中國的土豪來重複上演新的大劇。

    隨後韓皓提出在中國設立合資工廠、開啟全球採購降低零部件成本以及和中華集團共享技術的框架方案都一一通過。

    中國極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因此到中國設立合資工廠搶占增量市場,屬於可以接受的明智之舉。執行全球採購零部件,尤其到中國採購,會極大降低成本,已經是主流車企的通行之道,這一點也沒有異議獲得通過。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2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