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頁
在中華集團領頭下,包括吉利地產、萬向、新希望、聯想等國內十餘家投資基金,對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投資50億人民幣。中華集團實際出資10億人民幣,並且為阿里集團擔保貸款10億元,獲得了15%的股權。剩餘吉利地產投資5個億,收穫5%的股權,其餘跟投方至少投資在5000萬起步,湊足了50億的金額。
阿里巴巴集團也出讓了35%的股權,但投票控制權依舊掌握在馬傑克手中,他掌管著自己創辦的公司。
搞定了軟體,接下來就是硬體。
中華集團之前收購幾家國內汽車電子廠,但他們只是組裝工廠而已,對車載電子最核心的硬體卻無法企及。
許多人都知道電腦需要CPU晶片,現在用的手機也需要處理器晶片,但大家可能都不會注意一輛汽車上需要搭載許多晶片,數量甚至超過幾百枚。
除了大家一眼看到的多媒體娛樂系統外,發動機、變速器、安全氣囊、雷達、倒車影像、電動助力轉向等都應用了無數晶片。
晶片構成了汽車的神經系統,可以監控反饋汽車的一舉一動到車載電腦,由其對各種零部件進行控制。
一輛「秦」,搭載的晶片價值超過2000元,汽車晶片市場年銷售額超過百億美金大關。
跟電腦晶片被因特爾和AMD壟斷不同,汽車晶片主要被恩智浦、飛思卡爾、英飛凌、意法半導體主導市場,它們占據了全球汽車絕大份額。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車載晶片的發展都不是以性能為第一要務。汽車是高速運動的機械,對安全性的考慮在車輛設計過程中所占的比例相當大,車輛駕駛過程伴隨著的高溫、震動以及複雜電磁環境,其工作環境的惡劣程度是普通消費電子晶片所無法想像的。
所以自從電子系統進入汽車領域之後,不論何種類型的車載晶片,其設計的第一考量都是兼容穩定性,尤其是對運行過程中穩定性要求極高。
通俗的例子就是2004年電腦CPU已經用上了奔騰四處理器,而汽車領域還在使用1982年誕生的286處理器,兩者之間相差超過20年時間。
「車載電子系統,跟我們當前時代潮流相比,至少落後15到20時間。可以毫不誇張說,它們就是過時的老古董,除了經久耐用之外,沒有太大優點。」
對當前的車載電子現狀,有人做出如此評價。
老邁的汽車電子系統,急待一場革命,來追趕上現在日益發達的網際網路社會。
研究車載晶片,這也是一大壯舉。
韓皓先找到了聯想集團,他們在電腦領域剛實現了併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屬於國內數一數二的硬體製造廠家。
不過堅持貿工技的聯想集團,現在忙著整合吞下的IBM果實,顧不得韓皓的聯合研發晶片的請求。
剩餘國內硬體研發實力強的IT企業還有誰?
得益於在工商聯的關係,韓皓認識了不少商界大佬,因此他找到了華為的老總任為政。
得益於中國行動網路的建設,華為迅速發展起來,現在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通訊科技公司。
通訊設備中同樣擁有許多晶片,晶片可以說是核心技術。
華為儘管在國內國際市場發展順利,但任為正也考慮進軍晶片市場,掌握通訊行業的核心科技。
「造一枚晶片,估計至少要100個億吧!」
面對上門拜訪的韓皓,任為政如此說道。
怪不得人家常說一個傑出的現代化產品,背後常常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象徵。
光是一枚小小的晶片,研發資金就高達100億。
短時間內,連續聽到100億的大手筆數字,就連號稱首富的韓皓也自嘆不如,光靠中華集團自己是無力承擔,他必須藉助外力合作才能實現自己的設想。
現在的車載晶片286性能無法滿足,韓皓要求聽得懂語音並且協助司機開車的功能,要想實現暢想必須在晶片領域更新換代。
華為研發的晶片正好是通訊領域,跟車載晶片相比要求更高,既然雙方都有研發晶片的需求,為了分攤成本,中華集團跟華為通訊組建了一家晶片研發公司——海思晶片。
合資公司華為占股70%,中華集團占股30%,註冊資金30億人民幣,中華集團承諾未來10年不低於30億人民幣的投資。
將來海思晶片在發展通訊領域之外,還將投入車載晶片細分市場,為中華集團做配套。韓皓的方針跟軟體一樣,把晶片外包給華為處理,將來產品出來再應用到中華集團產品中。
短短一個來月時間,韓皓灑出去50億人民幣,這筆錢屬於長期投資,見效期至少得在5-8年之後。到底他的眼光如何,只能等待時間檢驗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二期工程
短時間連續進行兩大戰略投資,自然在股市上也引發了股價波動。好笑的是,兩大項目一喜一悲,最後核算發現股價上下波動,市值還是跟以前一樣。
儘管納斯達克泡沫剛破滅不久,但網際網路經濟依舊強勢,但凡和網際網路牽扯的項目,都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雖然只是公告入股阿里巴巴集團,為了研發下一代車載智能作業系統,但消費者依舊把其當成是網際網路概念熱炒,搞得股票一連來了兩個漲停板。
不過隨後中華集團又公布和華為組建海思公司開發晶片計劃,這個方案倒是不被市場看好。晶片的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尤其許多人認為海思將來要和如日中天的英特爾競爭,所以大家都認為是一步臭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