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頁
自己從懂事地時候起。 李雪就被父親告知她不許與男孩子來往。 小時候不曉事,也不覺得什麼。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這男孩子三個字,卻始終如一座大山一般的壓在她心頭,而且越來越是沉重。 而也因為父親的嚴厲警告和不斷的提醒,李雪在學校時根本不敢和任何男生來往,而對於那些男生的主動接近,也是以冰冷的態度拒絕,從來不假以辭色。 一開始只不過是因為自己父親那對嚴厲而慈祥的眼神,不忍讓他傷心。 到了後來,父親告訴了她母親病故的原因,早已習慣性心理,或者也算是一種病態心理。 一遇到任何男人,都會以冷冰冰的姿態拒人於千里之外。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地流逝。 那些幼稚淺薄地幻想,漸漸地從她腦海中消褪而去。 看著女同學們,一個個的出雙入對,大談浪漫戀愛。 讓她有著說不出地嫉妒感。 而心目中男孩子的形象,也漸漸地變了樣子。 甚至,在她二十來歲的一次夢中。 那些英俊而威武的男孩們,竟然變成了一個地獄中來的魔鬼,猙獰,恐怖,殺人無數。 更是狂笑著不斷摧殘自己。 自此以後,對男孩子這三個字,李雪是越來越厭惡,越來越抗拒。 這次初始呂濤,若不是呂濤以病友尋死的思維打動了她,相信下一個被她李雪拒於千里之外的人,一定就是呂濤。
下至天坑來到另一個世界時,心中巨石才算真正落了下來。 李雪不敢想,那天她的心,究竟是失望,還是喜悅?對於自己心中一直封閉的男孩子,終於敞開了心扉,雖然是同病相憐,但呂濤足以像她自己想像中那個天使般英俊的王子。 他是一個人,活生生的人,一個相表堂堂的男人。 甚至,平凡到讓李雪心目中任何一個形象都無法於他重疊。 多年來習慣性的心理陰影,卻讓她潛意識中抗拒著其他男人一般,抗拒著這個小男人。
而呂濤剛才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是將她從多年來的噩夢中驚醒了過來。 什麼幻想,什麼浪漫都是假的。 夫妻之道,不過是簡簡單單的相濡以沫。 正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 即便是自己並不愛他,也要承擔一份當姐姐的責任。
難道?呃,呂濤剛想說一句難道不是麼?然而卻是見得李雪臉色著實難堪。 有些以為她被自己說出了心中地秘密而尷尬。 頓下意識的有些拿捏不定主意,愕然輕言試探道:“走吧,我們一起進去,要死我們就死在一起。 ”
李雪沒有回答,她被呂濤說得又惱又羞又尷尬,臉色一陣紅一陣白。 一口氣憋著是好半晌沒喘過來。 良久之後,才眼眸之中射出了一絲的光芒。
走進紅光區,李雪那冷若冰霜的心靈,沒來由的輕輕一收。 然而,卻是迅即柔軟了下來,神色有些黯然和不甘道:“老公,站在這裡,除了黑色變成紅色外,其它的沒什麼區別。 ”
“是的,”呂濤點點頭,臉色有些正經而嚴謹道。 本不想和李雪解釋一下,可仔細想想。 自己又懂多少,這種奇特的現象,自己不也是第一次見到嗎?又怎麼和她解釋。
李雪神色極端複雜的看著前方手電筒射出的光線,好奇驚訝道:“老公,你看,這紅光仿佛向霧氣一樣,雖然這紅光有它的亮度,卻不是透明的。 手電筒的光,居然在這裡失去了光的作用。 ”
“也就是說,這裡的紅光強於手電筒的光,”呂濤看了一眼,李雪說的不錯,手電筒射出的光,在紅光之中,不過兩三米遠。 這是怎麼一回事?一時不解的呂濤,後背頓時冒出了冷汗,嘴角抽搐著強自撓頭笑著。
李雪回頭之際,滿臉奇怪而仔細想著:“呂濤,能說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呂濤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眼眸之中朦朦朧朧的瀰漫上了一層水霧,神色之中語言沉道:“具體的說不上來。 但光學和力學一樣,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注意,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歐幾里得時代已經聞名,但在自然科學與宗教分離開之前,人類對於光的本質的理解幾乎再沒有進步,只是停留在對光的傳播、運用等形式上的理解層面。
十七世紀,對這個問題已經開始存在“波動學說”和“粒子學說”兩種聲音: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在1690年出版的《光論》一書中提出了光的波動說,推導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圓滿的解釋了光速在光密介質中減小的原因,同時還解釋了光進入冰時所產生的雙折射現象;而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則堅持光的微粒說,在1704年出版的《光學》一書中他提出,發光物體發射出以直線運動的微粒子,微粒子流衝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這也能解釋光的折射與反射,甚至經過修改也能解釋格里馬爾迪發現的“衍射”現象。
十九世紀,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引入位移電流的概念,建立了是電磁學的基本方程,創立了光的電磁學說,通過證明電微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等於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從而推導出光和電磁波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即光是一定波長的電磁波。
二十世紀,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相繼建立,物理學由經典物理進入了現代物理學。 1905年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電效應,認為紫外線在照射物體表面時,會將能量傳給表面電子,使之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從表面釋放出來,因此愛因斯坦將光解釋成為一種能量的集合——光子。 1925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又提出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即認為所以的物體都既是波又是粒子,隨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等數位科學家建立了量子物理學說,將人類對物質屬性的理解完全展拓了。 ”